特朗普在周日播出的美国全国广播公司《与媒体见面》节目中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某种程度上,我会降低关税,因为否则,你就永远无法与他们做生意,而他们非常想做生意。”中美博弈这场“耐心游戏”里,如今已然步入关键阶段。双方经济基本面和政策工具箱的差异正逐渐清晰地显现出来,接下来我就从几个维度为大家深入剖析。打贸易战双方没有赢家。 先看看美国,其经济结构性矛盾正加速显性化。首先是供应链重构悖论。美国的零售巨头们被迫采用“即时库存”模式,这背后暴露出的是制造业空心化带来的巨大脆弱性。像沃尔玛、塔吉特这些企业,二季度库存周转天数直接降到了28天,和疫情前相比缩短了40%。这种“零库存依赖中国制造”的模式,就像一根无形的绳索,反向绑架了美国的消费市场。想象一下,美国的消费市场就像一艘在大海中航行的船,而中国制造就如同船上不可或缺的燃料,一旦燃料供应出现问题,这艘船还能平稳航行吗? 再来说说国债 - 通胀死亡螺旋。5月到期的7800亿美元国债面临展期压力,这就像是一颗定时炸弹。如果美联储在通胀率还处于4.9%高位的时候被迫降息,那很可能会触发“通胀预期自我实现”机制。从历史数据来看,当国债/GDP超过130%时,每1%的降息就会推高CPI 0.6 - 0.8个百分点。这就好比一个恶性循环,国债问题引发降息,降息又进一步推动通胀,美国经济就像陷入了一个越陷越深的泥沼。 还有产业回流的成本困境。半导体企业的财报显示,在美国新建晶圆厂的单位成本是中国的2.3倍,建设周期还延长了40%。这直接导致特斯拉、通用等企业在第二季度的资本支出超支了18%。美国想要让产业回流,可高昂的成本就像一座难以跨越的大山,挡住了产业回流的脚步。 而反观中国,经济韧性十足,有着广阔的战略腾挪空间。新质生产力正在发挥强大的赋能作用。1 - 5月,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了16.2%,新能源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出口增长了72.4%,这就像一股强劲的东风,抵消了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5.7%的出口降幅。中国的经济就像一片充满生机的森林,新质生产力就是那棵棵茁壮成长的新树,为整个森林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