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科学家将一只公鼠与5只母鼠放在一起,发现公鼠会与所有母鼠繁衍后代,然后进入“贤者模式”,除非再放入一只新的母鼠,否则它几乎不会在短时间内继续交配。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20世纪中叶,一项看似简单的动物行为实验揭示了一个深藏在所有高等动物基因深处的秘密,1956年,美国科学家约翰·卡尔霍恩在研究老鼠的社群行为时,偶然发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雄性老鼠在与同一批雌性老鼠交配一段时间后,会表现出明显的性冷淡,但当有新的雌性被引入时,它的性活跃度又迅速回升,仿佛重新焕发了青春,这个现象引起了广泛重视,并被命名为“柯立芝效应”。 乍一看,这只是动物世界里一则生物学趣闻,然而,随着神经科学与心理学的不断发展,研究者们逐渐意识到,这种行为远非老鼠的专利,它所折射出的,是大脑如何响应“新鲜刺激”的深层机制,是进化如何塑造欲望的底色,更是人类情感世界中一个难以忽视的隐秘力量。 “柯立芝效应”的核心并不在于性本身,而是大脑中的奖赏系统,神经科学告诉我们,行为的驱动力往往来自一种名为多巴胺的神经递质,它在我们吃到美食、完成目标、恋爱初期,甚至只是看到新鲜事物时都会大量释放,从而带来愉悦感和激励作用。 在动物实验中,科学家发现,雄性个体在与同一伴侣反复交配之后,多巴胺的分泌水平会逐渐降低,也就是说,大脑对相同刺激的反应会随着时间而逐步钝化,而一旦出现新的配偶对象,先前沉寂的多巴胺会迅速回升,大脑再次进入“兴奋模式”,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老鼠身上,也在豚鼠、猴子、甚至某些鸟类中被观察到。 这种机制的存在,其实是进化的产物,一个雄性如果总是与同一伴侣交配,将削弱其基因传播的多样性与广度,而对新对象的偏好,能够有效提升后代的遗传多样性,增加种群的适应力与生存概率,从这个角度看,“喜新厌旧”并不是道德缺陷,而是生物在自然选择中形成的一种策略。 人类作为高级动物,是否也会被“柯立芝效应”所影响?答案是肯定的,尽管表现形式更加复杂。 心理学家曾进行过一项实验,让上百位年轻人对异性照片进行选择,并在不同阶段重复这一过程,结果显示,即使在短时间内,参与者也倾向于选择新的面孔作为偏好对象,这种“快速更换偏好”的现象在男女中都普遍存在,反映出人类在择偶上的潜在多样性需求。 这种偏好并非完全出于审美或爱情,而更接近一种神经机制的反应,大脑在面对新奇刺激时,自动分泌更多多巴胺,从而让人产生“更吸引人”的错觉,换句话说,我们并不是真的更喜欢“新人”,而是更喜欢“新鲜感”。 从这个角度看,人类虽然具备理性与道德判断,但在潜意识层面,仍然无法完全摆脱进化带来的“原始驱动力”。 在现代社会,“柯立芝效应”不再局限于两性关系,社交媒体、短视频、即时通讯、甚至购物平台,都在利用这一大脑机制设计产品逻辑,不断刷新的内容、源源不断的推送,就是一种“新鲜感的投喂”。 每一次滑动屏幕,都是一种对多巴胺的激发,久而久之,人们的大脑逐渐习惯了这种高频率的刺激,对平淡、重复的内容失去耐心,这种“信息多巴胺”的生活方式,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现实关系的新鲜度感知。 值得庆幸的是,科学研究也指出,人类可以主动通过行为改变,调动多巴胺的分泌,让“新鲜感”服务于关系,而不是摧毁它。 例如,一起进行从未尝试过的活动、规划小型旅行、共同学习新技能,甚至仅仅是改变约会的方式或场景,都能激活大脑的奖励系统,重新唤起恋爱初期的那种兴奋感。 心理学家称之为“关系中的新奇注入法”,通过有意识地制造新鲜感,不仅可以延长亲密感的寿命,也能强化双方的情感联结,毕竟,关系的质量并不取决于是否“永远热恋”,而在于是否能在平淡中持续创造“微小的惊喜”。 信息来源:二三里资讯西安——科学角度解释:为什么出轨只有0次和无数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