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穆沙拉夫被判死刑,巴法庭还要求悬尸三天,军方:毫无底线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9年10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政变改写了巴基斯坦的政治轨迹,当时的陆军参谋长、四星上将佩尔韦兹·穆沙拉夫,正搭乘军用飞机从科伦坡返回卡拉奇,却在空中被告知无法降落,地面机场被封锁,通讯中断,燃油即将耗尽,这一切源于时任总理纳瓦兹·谢里夫突然宣布解除他的职务,意图彻底斩断其军中根基。 陆军迅速接管电视台、机场和关键政府设施,完成了一场几乎不流血的军事接管,穆沙拉夫的飞机在最后一刻安全降落,而谢里夫则被军队软禁,这场精密而迅速的政变不仅标志着穆沙拉夫的上位,也揭示了巴基斯坦军队在国家政治中居于决定性地位的现实。 上台后,穆沙拉夫并未立刻披上“专制者”的外衣,相反,他试图以“现代化改革者”的姿态治理国家,他组建了包含工程师、学者、财经专家的技术官僚内阁,推崇“治理效率优先”,财政领域,他引入自由化改革,放宽市场管制,吸引了大量海外投资,城市基础设施逐步改善,信息技术产业也开始在伊斯兰堡郊区扎根。 在社会政策上,穆沙拉夫推动女性教育和就业,设立国家妇女委员会,增加女性在议会中的配额,他还设法打击官僚系统的腐败,成立独立的国家问责局,这些改革虽然未能彻底解决结构性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巴基斯坦的国际形象与投资吸引力。 穆沙拉夫治下的最大外交转折点无疑是“9·11”事件后对美国的支持,他迅速与华盛顿结盟,开放领空与军事基地,成为“反恐战争”中的关键盟友,美国则回馈以巨额军事与经济援助,巴基斯坦一跃成为“非北约主要盟国”。 但这场合作埋下了隐患,塔利班在阿富汗遭受重创后,大量武装分子越境进入巴基斯坦边境部落地区,这些地区逐渐演化为极端主义温床,穆沙拉夫在国内的“反恐”政策变得举步维艰一方面要安抚宗教势力,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迎合美方要求打击极端组织,这种左右为难的局面,最终演变为社会的撕裂。 政权的危机在2007年达到顶点,年中,伊斯兰堡的红色清真寺爆发僵持对峙,数百名持枪学生与安全部队对峙长达数日,穆沙拉夫下令武力清场,导致大量人员伤亡,此举在国内引发巨大争议,激怒了宗教保守派,也使原本支持他的中产阶层感到不安。 与此同时,反对党趁机组织街头抗议,指责他背离伊斯兰价值,红色清真寺事件成为穆沙拉夫“强人治理”形象的转折点,令他在民意支持上遭遇严重滑坡。 2007年,穆沙拉夫为谋求连任,在总统选举前解除了多位高级法官职务,并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这一行为被广泛视为违宪,2008年,因议会准备发起弹劾,他宣布辞职并流亡海外。 2019年12月,特别法庭以其2007年宣布紧急状态、暂停宪法为由,判其叛国罪成立,处以死刑,判决书中甚至写明:若穆沙拉夫在行刑前已死,应将其尸体在广场上“绞刑三日”,此举在舆论与军方中引发强烈反弹,被广泛批评为“政治复仇”。 面对“绞尸三日”的荒唐判决,巴基斯坦高等法院迅速介入,宣布其违宪,军方高层也罕见地公开发声,称穆沙拉夫“曾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不应如此对待,2022年,军方代表前往迪拜探望病重的穆沙拉夫,并表达愿意协助其“有尊严地返回祖国”。 穆沙拉夫最终未能踏上归途,他于2023年2月5日因病逝世,终年79岁,他的去世并未引发剧烈的政治波澜,官方悼词寥寥,媒体报道克制,仿佛这个曾统治国家近十年的将军,只是悄然退场。 信息来源:[1]傅小强.巴基斯坦政治进入“后穆沙拉夫时代”[J].亚非纵横,2008(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