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最近体制内“常务”副职改为“分管日常工作”的副职成为一种趋势。 1. 更符合法律

最近体制内“常务”副职改为“分管日常工作”的副职成为一种趋势。 1. 更符合法律和规范性文件的要求 在法律和组织规范中,并没有明确“常务副职”这一职务的定义。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中并未提及“常务副省长”等职务。而“分管日常工作”的副职表述更加准确,符合法律和组织规范的要求。 从规范性角度来看,“分管日常工作”更强调职责和工作的具体内容,而不是单纯依赖“常务”这一称谓。 2. 适应机构改革和职能调整的需要 随着机构改革的推进,一些部门的职能和架构发生了变化,原有的“常务副职”设置可能不再适用。例如,部分省直机关在改革中取消了常务副职的设置,改为“分管日常工作”的副职。 这种调整有助于优化部门内部的职责分工,避免因职务称谓带来的误解或混淆。 3. 明确职责分工,避免权力模糊 “分管日常工作”的表述更加清晰地界定了副职的职责范围,即主要负责单位的日常事务管理,而不涉及重大决策、人事任免等核心权力。 这种明确的职责划分有助于减少权力模糊地带,避免因职务称谓带来的权力界定不清问题。 4. 适应正职兼职或高配的情况 当部门的正职领导兼任其他重要职务(如市委常委、副市长兼任公安局长等),或者正职的行政级别高于所在部门的行政级别时,需要有人协助处理日常工作。 “分管日常工作”的副职能够更好地承担起这一职责,确保部门工作的正常运转。 5. 减少称谓上的误解和混淆 在实际工作中,“常务副职”这一称谓容易被误解为仅次于正职的固定职务,而“分管日常工作”的表述则更加灵活,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这种调整也有助于统一不同地区和部门的职务称谓,避免因称谓不同带来的工作衔接问题。 6. 体现组织管理的灵活性 “分管日常工作”的副职可以根据工作需要灵活调整职责范围,而不必局限于“常务”这一固定称谓。 这种灵活性有助于更好地适应不同部门和地区的实际情况。 这种调整是体制内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法律规范要求进行的优化,旨在明确职责、提高工作效率、适应机构改革的需要。 图片来自网络

评论列表

Alen Li
Alen Li 5
2025-05-06 14:10
就是以前的第一副职!管它是不是叫常委还是分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