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夏天,老山前线炮声震天。63岁的开国少将张铚秀站在军区大院门口,看着六辆军车依次驶过——车上坐的,是他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最小的女儿才19岁,刚把护士帽换成了钢盔。
车轮碾过碎石路扬起黄尘,张铚秀抬手扶正军帽檐。三十年前他带着突击队强渡长江时,腰杆挺得比现在直多了。可此刻,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军,肩膀却微微发颤。他眯起眼睛,想再看清楚些孩子们的脸,却只看见军车后扬起的漫天尘土。 “爸!保重!”大儿子探出车窗外喊了一嗓子,声音被发动机的轰鸣扯得支离破碎。张铚秀张了张嘴,喉咙里像堵着块烧红的铁,最终只是重重地挥了挥手。小女儿的车经过时,他看见那丫头戴着不合身的钢盔,正把止血绷带往急救包塞——那模样,和她小时候往书包里塞糖葫芦的认真劲儿一模一样。 军区的参谋们都劝过他:“将军,孩子们还年轻,前线太危险。”张铚秀却把桌子拍得震天响:“当年老子带着战士们冲锋时,有人说过危险吗?”可没人知道,前一晚他在书房坐了整夜,把孩子们的照片摸了一遍又一遍。他想起大儿子第一次摸枪时眼睛发亮的样子,想起小女儿缠着他讲战斗故事的夜晚,这些回忆像锋利的刀片,一下下割着他的心。 军车消失在山道拐弯处,张铚秀还站在原地。警卫员小声提醒他回屋,他却摆摆手,在台阶上坐了下来。风掠过他斑白的鬓角,恍惚间,他仿佛又听见了长江的浪涛声,看见战友们举着红旗冲向对岸。
那时他不怕死,因为身后是全中国的黎明;可现在,他突然害怕起来——怕战场上的流弹不长眼,怕孩子们像当年牺牲的战友一样,倒在冲锋的路上。 老山前线的日子难熬。张铚秀每天都要听战报,听到哪个高地收复了,他就盯着地图上的标记发呆;听到有战士受伤,他的心就猛地揪紧。有次电话里传来小女儿的声音,说在野战医院救了个和她哥哥差不多大的兵,张铚秀握着听筒,半天说不出话,眼泪却不受控制地砸在桌面上。 孩子们也没让他失望。大儿子带领侦察小队深入敌后,摸清了敌军火力部署;小女儿背着药箱穿梭在战壕里,把重伤员从枪林弹雨里拖出来。当捷报传来时,张铚秀对着墙上的军功章敬了个礼——那是他年轻时用命换来的,如今,他的孩子们也在战场上,续写着张家的荣光。 这场战争,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将军的家国大义,更看到了一个父亲最深沉的爱与牵挂。张铚秀和他的儿女们,用热血诠释了什么是军人世家的担当。在历史的长河里,总有些人,甘愿把最珍贵的东西献给祖国,哪怕那是自己的骨肉至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