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清晨,国铁济南局淄博车务段东风站(以下简称东风站)已是一片繁忙景象。在站场的列尾值班室,王小华正带着徒弟李俊明核对当日作业计划,对讲机里传来此起彼伏的指令声:“4381,3场1道开45191。”“明白。”师徒二人迅速响应,提着列车尾部安全防护装置(以下简称列尾装置)走向股道,开启新一天的守护之旅。
作为胶济线重要的区段编组站,东风站承担着胶济线中段、张东线、辛泰线等货物列车的到发与解编任务。在这座“钢铁枢纽”中,列尾作业员被称为列车尾部的“安全卫士”。他们手中的列尾装置虽仅有5公斤多重,却是保障列车运行安全的核心设备——它实时监测列车尾部风压、制动系统及完整性,尤其在夜间或恶劣天气中,成为辨识列车尾部位置的“生命标识”。
“数据不会骗人,列尾工作必须严谨再严谨。”这是王小华常挂在嘴边的话。12年的军旅生涯,锤炼出他雷厉风行、细致入微的工作风格。2019年退役进入铁路系统后,他每日穿梭铁道间,检查列尾装置状态、调试设备参数。如今作为业务骨干,他手把手指导徒弟李俊明,将“安全无小事”的职业信念传递给新一代铁路人。
上午9时45分,电磁屏蔽室内空气闷热。王小华与李俊明紧盯检测仪器,逐一核对列尾装置数据。为确保信号传输精准,他们一个班次需要在这个封闭环境中工作三四个小时,汗水浸透工装已成常态。10时许,二人快步赶往作业列车旁,王小华一边示范安装列尾装置,一边向徒弟强调:“连接操作必须分毫不差,一颗螺丝松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检查、安装、测试……李俊明在师父的注视下完成实操,动作渐显沉稳。
“白班徒步20多公里是‘家常便饭’。”王小华介绍,列尾作业员需24小时轮班值守,日均摘挂列尾装置30余台次。面对高强度工作,这位退役军人始终保持着“零差错”记录,“列车安全抵达,是对我们最好的认可。”
在李俊明眼中,王小华既是严师亦是兄长。“工作中,他总能发现我忽视的细节,生活中,更像家人一样关照我。”如今,这名“95后”青年已能独立完成多数操作,他立下目标:“要成为师父那样的‘列尾人’,将安全从手中传递下去。”
夜幕下的东风站依旧灯火通明,王小华与同事们的身影融入铁道线上星星点点的信号灯中,他们用脚步丈量安全,以平凡坚守筑牢铁路运输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这里,每一组精准录入的数据、每一次规范安装的动作,都在默默书写着“钢铁动脉”的安全答卷。
记者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