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49年,二野四兵团途经麻城时,一个盲人老太太走了过来,询问其儿子的下落,陈赓

1949年,二野四兵团途经麻城时,一个盲人老太太走了过来,询问其儿子的下落,陈赓笑道:“那小子,现在是我们的师长了!” 老太太浑浊的眼珠瞬间有了光亮,干枯的手指微微颤抖着摸索向前,像是要抓住什么。陈赓赶忙上前扶住她,粗糙的手掌触到老人冰凉的手背,心里泛起一阵酸涩。“大娘,您先坐下,慢慢说。”他招呼警卫员搬来凳子,声音不自觉放柔,战场上雷厉风行的司令员,此刻竟有些手足无措。 老太太摸索着坐下,布满皱纹的脸上挤出一丝笑:“长官,俺儿子叫铁柱,走的时候才十六岁,说是要打鬼子......”她絮絮叨叨地说着,从儿子小时候偷摘邻居家的枣,讲到临走前塞在她枕头下的半块红薯。风吹过破旧的头巾,露出她鬓角的白发,每一根都像是岁月刻下的印记。 陈赓蹲下身,握住老人的手:“大娘,铁柱是好样的!打鬼子、打老蒋,他一场仗都没落下。现在当了师长,带着战士们解放全中国呢!”说着,他从口袋里摸出一张皱巴巴的照片,那是在一次庆功会上拍的,照片里的师长英姿飒爽,胸前挂满勋章。 老太太颤抖着双手接过照片,贴在胸口,泪水顺着脸颊滑落,在照片上晕开点点痕迹。“俺就知道,俺的铁柱有出息......”她哽咽着,嘴角却挂着骄傲的笑。周围的战士们红了眼眶,有人悄悄背过身去抹眼泪。 当晚,师部里灯火通明。师长得知消息后,骑马狂奔三十里赶来。看到母亲的瞬间,这位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汉子,“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抱住母亲的腿泣不成声:“娘,儿子不孝,让您受苦了......”老太太颤抖着抚摸儿子的脸,从额头摸到下巴,像是要把这些年错过的时光都补回来。 第二天,部队要继续出发了。老太太执意要送,她站在村口,拄着拐杖,朝着部队离开的方向久久伫立。师长一步三回头,直到看不见母亲的身影。陈赓拍了拍他的肩膀:“放心吧,等全国解放了,好好孝顺大娘。” 这段在战火中重逢的故事,像一颗温暖的火种,照亮了无数战士的心。它让人们看到,在革命的征程中,每一个浴血奋战的身影背后,都有一位默默牵挂的亲人;每一场胜利的欢呼里,都藏着家人团聚的期盼。

而正是这份割舍不断的亲情,这份对家人、对故土的眷恋,成了战士们勇往直前的动力,也成了支撑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坚守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