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44年,一个寡母的4个儿子都在战场上牺牲了。她把一团棉花塞进最后一个儿子嘴里

1944年,一个寡母的4个儿子都在战场上牺牲了。她把一团棉花塞进最后一个儿子嘴里,然后用力搂住胸膛,紧紧的捂住嘴巴,直到把儿子捂死后,她才放松下来。她没有后悔,反而说:“再让我选择一次,我还会这样做! 密云县的山沟里住着一户姓任的穷苦人家,邓玉芬12岁便嫁到邻村,跟着丈夫任宗武住窝棚种租田,两口子起早贪黑忙活,收上来的粮食大半交了租子。 靠着互相扶持的劲头,他们拉扯大了7个儿子,最大的不过16岁,最小的还在吃奶。世道艰难的日子还没熬到头,日本人就来了。 1933年,伪满洲国的旗子插到了密云县城。邓玉芬在地主家帮工的大儿子永全有天跑回家,裤腿沾着血印子——路上撞见日本兵抓壮丁,幸亏翻山逃得快。 那天晚上油灯底下,夫妻俩望着炕上横七竖八睡着的七个孩子,头回尝到了后脖颈发凉的滋味。 转机出现在1938年,八路军邓华支队开进村子那天,邓玉芬正在河边捶打衣裳。看见队伍里的小战士帮老乡挑水劈柴,她甩了甩湿漉漉的手就往家跑。 当天夜里,两口子把三个半大小子叫到跟前。老大永全带着弟弟们跪在炕沿边,听爹娘嘱咐:“跟着队伍好好干,把东洋鬼子打出去。” 3个儿子进了白河游击队,家里只剩下老四到老七这4个孩子,邓玉芬把剩下几个娃拢在身边,白天跟着大伙在“无人区”开荒种粮,晚上就着月光纳鞋底。 她做的千层底布鞋整筐整筐往队伍上送,鞋帮子里总要多絮层棉花——山里头寒气重,孩子们脚上不能生冻疮。 噩耗来得比山风还急,1941年腊月里,丈夫带着老四老五去送军粮,半道撞上日本人的巡逻队。等乡亲们摸黑找到时,两个儿子早没了气,老头子胸口还插着半截刺刀。 老四被拖进县城大牢,3天后让人用门板抬回来,十个指甲盖全掀了。邓玉芬咬着衣角给儿子擦身子,发现孩子后腰上有用烙铁烫出来的窟窿眼。 最揪心的是队伍上传来的消息,老大在盘山阻击战中替伤员挡了子弹,老二伤口化脓死在了担架上,老三被汉奸出卖抓进炮楼,尸首挂在城门楼上示众。 村里人看见邓玉芬蹲在河边洗野菜,肩膀抖得像风里的枯叶,可转过身来脸上干干净净,只说:“任家儿郎没给祖宗丢脸。” 到1944年,邓玉芬身边只剩老六和小七,躲日本兵扫荡那会,娘仨跟着乡亲们钻山洞。小儿子发着高烧哭闹,饿得直啃石头缝里的苔藓。外头日伪军的皮靴声越来越近,山洞里二十几口子大气都不敢喘。 邓玉芬摸黑扯开棉袄,揪出内衬的棉花团,怀里的奶娃娃蹬着小腿挣扎,当娘的胳膊越箍越紧,直到胸口那片温热渐渐凉透。 后来有人问起那天的事,老太太总是拍着膝盖叹气:“要是不捂着娃,一洞子老小都得填了日本人的枪眼。” 她把小七埋进祖坟那天,特意在坟头压了块太行山带来的青石——听游击队的后生们说,山那边已经开始反攻了。 老六是1946年穿上军装的。邓玉芬给儿子收拾包袱时,把攒了三年的烟叶子塞进夹层:“带着路上解乏,枪子儿可不长眼。” 这孩子跟着队伍从密云打到承德,最后倒在了隆化城外。消息传回来那天,老太太正带着妇女队修水渠,手里的铁锹顿了顿,接着一锹接一锹铲得更有劲了。 等日本人举了白旗,邓玉芬把攒了半辈子的银镯子熔了,给村头烈士碑描了金边。当上妇女主任那些年,她带着乡亲们种高产玉米,寒冬腊月还在地头转悠。 村里小年轻都说,老太太棉裤膝盖上总打着补丁——那是常年跪在地里侍弄庄稼磨破的。 1970年,76岁的邓玉芬在睡梦里走了,出殡那天,县里送来的花圈摆满了半条山道,挽联上写着“当代佘太君”。 这些年过去,老辈人还记得邓玉芬常说的话:“咱庄稼人不会讲大道理,就知道地里的苗要浇水,国难当头要有人扛枪。”

评论列表

漫漫长路一路有你
漫漫长路一路有你 7
2025-05-06 20:17
满门忠烈
用户10xxx38
用户10xxx38 5
2025-05-06 19:23
真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