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85年,农村小伙刘汉清因质疑我国伟大的数学家陈景润,决定想尽办法自证,为此不

1985年,农村小伙刘汉清因质疑我国伟大的数学家陈景润,决定想尽办法自证,为此不惜放弃80年代的哈工大学位,退学回家领着农村400块的低保,四十年来始终如一......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5年,一位从江苏泰州赶来的老农民来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看着身边意气风发的大学生,老人却只能不停地叹息。 老人走到了学生宿舍,之后用那根经历了风霜的老扁担挑起了一大袋子行李和书籍,之后带着一个长发披肩、胡子拉碴,手里还捧着一本数学书的男子离开了学校。 这个外观邋遢的男子名叫刘汉清,在这一年,他因为没有完成哈工大最基本的课业被迫从学校退学,甚至连毕业证书都没有拿到。 很难想象在此之前,刘汉清曾是一位远近闻名的少年天才,甚至在大三以前在学校里还是名列前茅的优秀学生。 刘汉清出生于江苏泰州的一个小村镇,小时候他的家里虽然贫困,但是父母都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可以考出去,改变一家人的命运。 而刘汉清也没有让他们失望,从上小学开始就展示出了极高的学习天赋,教导过他的老师无不赞扬其悟性之高,前途不可限量。 1980年,16岁的刘汉清第一次参加高考就被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建筑材料系热处理专业录取,这个专业在当时是所有人眼中的香饽饽,因为读这个专业的学生只要毕业,国家就会把他们分配到航天工业部或其下属企业工作。 入学后的刘汉清继续展现着自己的天赋,大学前两年,刘汉清的成绩极其优秀,班级里的其他同学面对刘汉清时都深感天赋上的差距。 然而刘汉清却在大三那年遇上了自己人生的转折点,他在一次偶然间读到了徐迟的报告文学作品《哥德巴赫猜想》。 而在当时,由“哥德巴赫猜想”在全社会引起的“陈景润热”已经慢慢退却,此时距离“陈景润热”最疯狂的时期已经过去了三年了。 因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在当时被称为我国最伟大的数学家,甚至吸引了无数天才少年学习数学。 而陈景润此前对数学并不感冒,可当他看到文学作品《哥德巴赫猜想》后,他竟然产生了对数学的兴趣。 之后的一段时间,刘汉清整日泡在图书馆内观看学习陈景润的著作和证明,而他也确定了自己研究的方向“质数在自然数中的分布”。 随着他研究的深入,他越发现数学的奇妙无穷,同时在他心里也产生了对陈景润浓浓的质疑,在他看来,陈景润的证明只是数学的冰山一角,自己一定可以比对方做的更好。 从那以后,刘汉清逐渐荒废了自己的课业,整日就待在图书馆或者宿舍里研究“数论”,最疯狂的时候他甚至每天只睡两个小时。 这样一位天才少年的转变也引起了学校的注意,校领导和辅导员曾多次找到刘汉清谈话,希望他可以将重心放在自己的专业上,可刘汉清却只醉心于“数学世界”,根本听不进别人说的话。 因为荒废课业,刘汉清大三以后的多门功课都以挂科收场,因为研究数学,刘汉清面临着无法毕业的困境。 出于对刘汉清的欣赏,学校讨论后决定给他延迟一年时间重修,只要刘汉清完成课业,学校依旧会给他分配工作。 可刘汉清却辜负了学校的一番好意,即便学校多给了他一年时间,他依旧将时间全部用来研究数学上了。 因为无法毕业,刘汉清最后只能从哈工大退学,回到了泰州老家继续研究数学。 1989年,刘汉清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他的同学为了帮他,于是将刘汉清的论文寄给了在美国学习的一位朋友,一位挪威的数学家很快对此做出了回复。 对方告诉刘汉清,他的思路非常奇特,但在论文的第三页中有一点论证有疑问冲突。 因为时代的局限性,刘汉清虽然后来及时对疑问进行了解释,但却没有收到对方的回复。 为了验证刘汉清的成果,他的同学又帮他找到了当时的中科院院士的潘承彪,对方是数论上的泰斗级人物,和他的哥哥一起合著了《哥德巴赫猜想》。 潘教授在审阅刘汉清的论文时指出,刘汉清思维能力很强,且证明方式特别,然而在论文的第五页有一个论点未经合理证明就给出了结论,那之后的内容就没必要继续看了。 可对此刘汉清却提出异议,他认为,未经证明并非不能证明,只是他没有证明。 为了研究“数论”,刘汉清40年来如一日的证明,即便因此患上严重的焦虑症,他也坚持继续研究。 如今的刘汉清已年过六旬,每月只能靠着国家400元的低保维持生活,而与他同班的一位同学早在10年前就已经成为航天总公司的部级干部,实在是令人唏嘘。 (信息来源:扬子晚报——2017-06-03《男子痴迷数论研究20年没人认可 如今靠低保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