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书法史观如何塑造中国书法的千年脉络? 目前,在学界将“书法史观”作为关键词的文

书法史观如何塑造中国书法的千年脉络? 目前,在学界将“书法史观”作为关键词的文章中,对于“书法史观”的界定呈现出不同的理解。 有的作者甚至将“书法史观”等同于“书法观”,没有突出书法史观作为书法史学研究中一个环节的重要性。 那么,无论是对于学术界而言,还是对于本文而言,厘清“书法史观”的真正含义都具有必要性。 “书法史观”又称为“书法历史观念”,要想厘清它的内涵,可以先从什么是“历史观”说开去,“历史观”是指人们对于历史变化的认知和理解。 中国古代的史学中蕴涵了大量的历史观,而它的根本范畴和核心问题是:“天意史观”、“循环史观”、“进步史观”、“倒退史观”、“英雄史观”等。 其中“天意史观”强调的是天命和人事之间的关系,“循环史观”“进步史观”“倒退史观”,这几个历史观念联系着古代与当下,旨在阐释历史变动的方向问题。 “英雄史观”旨在突出“帝王”、“精英”等阶层于社会历史变动中所起的推动作用,19世纪以前,中国史学中的历史思想还是呈现朴素和自然的面貌。 但是 19世纪以后,随着西方史学的传人,打断了中国史学原本的发展状态,对中国史学的发展以及史学观念来说都发生了一场重大的变革。 比如“进化论”史观就是在此时深刻影响了国人对于历史的解读,20 世纪以后,中国史学中的历史观再次发生重大改变。 这次是由于“新史学”的传人,但是,归根结底,这两次变革实质上是恰恰是契合中国传统史学中进步史观的展现。 这里,我们随着中国史学的发展轨迹对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观念进行简略的描绘,在中国古代,天、帝、皇天上帝等观念很早就已经流行,指的是人格化的最高主宰,含有宗教的色彩,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常提到这种字词。 这类人格化的“天”一般是与政权有着紧密联系,从而形成政权天授或是神授的观念。 在先秦的官文和王朝颂诗等文献中,许多表达了王朝的兴衰、人世的安稳、人事的祸福是由“天命”决定的。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天”是“人”的主宰,此时的“人”往往指的是人君。“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 司马迁史学“究天人之际”,他认为历史动力的根源在于天意,汉承天命而王,肯定了封禅是“受命于天”的意义。 在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与《春秋繁露》也有天意史观:“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在董仲舒看来,《春秋》是一部推究天人相与之际的书,其中蕴含了天人关系的道理,研读此作即可以了解天人的关系。 故又云:“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质诸人情,参之于古,考之于今……乃与天地流通而往来相应,此亦言天之一端也。”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