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劝赌,不劝架。 美国终于也明白这个道理,不再试图在俄乌之间当“劝架人”。 近日,美国国务院发言人表态:美国或将不再充当俄乌调解人。
在俄乌冲突问题上,“劝架难”成了无法回避的现实。 外交努力没结果,施压不见成效,基于自身战略利益考量,美国不得不承认,俄乌之间的仇恨积重难返,“劝停”很可能只是白忙一场。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飞抵布拉格,在5月4日的记者会上他宣布:“我们正在接收180万发炮弹,计划不变,战斗继续。” 这些炮弹,是由捷克牵头组织的一项“联合采购弹药计划”中筹措的成果。 从去年开始,捷克政府推动欧洲多国集资购买弹药,并优先向乌克兰前线输送。到今年4月,捷克已交付40万发弹药,而年底前总目标就是180万发。
这趟访问,泽连斯基还见了捷克总统帕维尔、议会领袖和当地军火企业负责人,双方探讨了F-16支援、反无人机系统、以及乌克兰军工合作事宜。 布拉格成为此轮军援谈判的重要舞台。 捷克这个中欧小国,此次可谓“小国大作为”。 从2022年开始,捷克便在援乌问题上表现活跃,不仅自己掏钱,还扮演“协调人”角色,撮合其他欧盟国家一同参与援助行动。这个弹药计划就由捷克首先发起,然后推动荷兰、丹麦、法国等国共同出资。
捷克不仅让欧洲援乌行动提速,也通过实际行动在欧盟内部塑造出一种“中型国家也能有话语权”的现实政治图景。 而泽连斯基之所以高调宣布“炮弹来了”,显然也是向莫斯科释放明确信号:别指望我们谈判让步。 俄罗斯方面宣布将在“卫国战争胜利日”期间单方面停火三天。但5月3日,乌克兰方面表示拒绝,强调“没有全面撤军,不存在谈判空间”。 欧洲防务专员库比利乌斯近日提出一种替代性援乌方案:如果美欧继续提供400亿欧元支持乌克兰,而这些资金用于购买乌克兰自产的武器弹药,那么最终效益可能“翻倍”。 一直以来,欧美援乌的主要路径是“从西方军工买、然后送去乌克兰”。
可库比利乌斯的建议是:不如直接把钱投入乌克兰军工产业,让基辅自己造、自己用。一方面节省成本,另一方面还能带动乌克兰本国的军事工业发展。 乌克兰的武器生产成本普遍比西欧军火企业低一半左右。 一门火炮、一辆装甲车的成本差,可能就意味着几倍的供给能力。 如果欧洲真落实这套“自产自用”机制,那不仅乌军能获得更多武器,乌克兰的军工企业也可能借此迎来质的飞跃。 泽连斯基在与捷克军火企业座谈时表示,乌克兰未来希望与中东欧国家联合建厂,打造“前线供应链”。
而过去一年内,乌克兰在哈尔科夫、第聂伯罗等地已开始恢复弹药工厂的运转,甚至还接收了波兰的技术支持。 如果欧洲愿意持续投入,这些工厂将不只是为乌克兰提供弹药,还可能参与未来欧洲的整体防务体系。 一旦乌克兰从“受援国”变成“生产国”,战局就会出现结构性变化。 西方也可能因此减轻财政压力,转而形成一种“循环自供”的战场后勤新模式。 但这套逻辑在华盛顿看来并不保险。
美方担心,一旦乌克兰军工兴起,西方军火商可能会被排挤,而乌克兰的独立性也会被重新定义——从“依赖方”转向“自主作战方”。 这不符合美国“可控介入”的战略目标。 眼下,美国的态度仍摇摆不定。 白宫公开表示“劝和难”,暗示可能退出调停行动。却又重启了对乌武器与矿产协定,想通过经济绑定换取乌克兰在战场上的依赖。 在欧洲内部重新洗牌、美国暂时回暖的节点上,乌克兰选择主动出击,试图重新掌握节奏。 而这仗打到哪天停,得看炮弹烧到哪根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