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眼瞎了,娶个活祖宗回来,我儿子每个月工资8000元,儿媳妇工资5000元,怀孕了就啥家务活都不干,我儿子下班回来还得伺候他,又是洗衣做饭,又是搞卫生的,还得陪着去产检,我看着真是心疼啊!老王家的厨房里,飘着消毒水味和中药味。灶台上堆着没洗的碗筷,阳台晾衣杆挂着孕妇装和男士衬衫,客厅茶几上摆着产检报告和外卖单。这样的场景正在无数家庭上演:年轻孕妇捧着手机瘫在沙发,中年母亲站在厨房门口暗自垂泪,职场儿子奔波在公司和产检室之间。 数据会说话。某招聘平台调查显示,28%的职场男性在妻子孕期出现抑郁倾向,85后父亲平均每天承担2.3小时家务,是父辈的三倍。产检科护士说,现在陪检丈夫比五年前多出四成,但走廊里总能看到他们抱着笔记本改方案。 代际认知的鸿沟深如马里亚纳海沟。婆婆们觉得:"我当年怀孕八个月还在车间搬零件",年轻人却在社交平台发"孕期抑郁自救指南"。其实哪有什么矫情,不过是产检单上的孕酮指标、B超影像里的胚胎发育,让现代医学揭开了生育风险的面纱。 真正的矛盾焦点,是家庭责任分配机制的失灵。当996撞上孕反,当KPI叠加产检,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早已崩解。某互联网公司程序员自嘲:"白天写代码是脑力劳动,晚上做孕妇餐是体力劳动,凌晨陪失眠是情绪劳动,我成了三班倒工人。" 解药或许藏在老照片里。三十年前的产房外,准爸爸们捧着保温桶来回跑,那时的温暖来自共担风雨的笨拙。今天的矛盾,也许只需要一句:"妈,周末教我做鲫鱼汤吧",或者"老公,产检我自己去,你补个觉"。毕竟生育从来不是某个人的战场,而该是全家的修炼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