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402年,46岁的方孝孺被永乐帝朱棣下令诛十族,刑场上,行刑官把873人逐个押

1402年,46岁的方孝孺被永乐帝朱棣下令诛十族,刑场上,行刑官把873人逐个押到方孝孺面前,当着他的面一个一个地杀掉。行刑7日方止,场面惨烈之极。 方孝孺,生于1357年,是明初著名的儒家学者和思想家。他出身书香门第,从小熟读经史,深受程朱理学的影响。他的老师宋濂是元末明初的大儒,对他思想的塑造影响深远。到了洪武年间,方孝孺被推荐入朝为官,担任翰林修撰,后来又成为建文帝朱允炆的近臣。他为人耿直,崇尚忠义,认为读书人的使命是为国家效力,为君主尽忠。 建文帝即位后,推行削藩政策,试图削弱各地藩王的势力。这直接威胁到了燕王朱棣的利益。1399年,朱棣起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役”。三年后,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政权易手。方孝孺作为建文帝的忠臣,拒绝向新皇帝朱棣效忠。他的坚持,既是个人信仰的体现,也是儒家“忠君”思想的极致表达。 靖难之役是明朝初年的一次内乱,核心是朱棣与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争夺。朱棣胜出后,改元永乐,建立新政权。但新政权需要合法性,朱棣希望通过文人的背书来证明自己“奉天承运”。他找到了方孝孺,要求他起草登基诏书。这对当时的读书人来说,既是诱惑,也是考验。诏书意味着承认朱棣的正统地位,可方孝孺却选择了拒绝。 他拒绝的理由很简单:建文帝是他的君主,朱棣是篡位者。他不愿背叛旧主,也不愿为一个靠武力夺权的人涂脂抹粉。朱棣给了他机会,甚至威胁他,但他依然不为所动。这种硬气,既让人敬佩,也让人唏嘘。因为接下来发生的事,超出了所有人能想象的残酷。 在中国历史上,“诛九族”已经是极端惩罚,涉及父系、母系、妻族三方亲属。但朱棣对方孝孺的惩罚更进一步,史称“诛十族”。所谓“十族”,在九族之外,又加上了方孝孺的学生和朋友。这不仅是肉体上的消灭,更是对他精神世界的摧毁。 1402年7月,刑场设在南京。官方记录显示,873人被牵连,包括方孝孺的亲属、门生故吏,甚至一些仅与他有过交集的人。行刑持续7天,每天都有人被押到他面前处决。这种方式显然是为了击垮他的意志,让他屈服。然而,方孝孺始终没有低头。史书记载,他在刑场上痛斥朱棣,言辞激烈,直到最后被凌迟处死。 这不是简单的杀戮,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震慑。朱棣要通过方孝孺的血,告诉天下人:反抗的代价是什么。他的目的达到了,但也留下了一个千古骂名。 这场悲剧暴露了权力的本质。朱棣作为胜利者,用极端手段巩固统治,展现了政治斗争的冷酷无情。他并非天生的暴君,而是被局势和野心推着走。靖难之役中,他既要面对军事压力,又要解决合法性危机。方孝孺的拒绝,让他感到权威受挫,于是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回应。 但反过来,方孝孺的坚持也让人感慨。他不是不懂变通,而是把信念看得比命还重。在儒家思想里,忠君是最高道德,可当“君”变成篡位者时,他选择了更广义的道义。这种选择在当时看来近乎偏执,却也体现了一种人性的尊严。 后世对方孝孺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是忠义的象征,是读书人气节的标杆;也有人觉得他过于固执,害了无辜的亲友。明史中,他的传记被列入《忠臣列传》,肯定了他的气节。但也有史家指出,他的选择客观上加剧了社会动荡,让更多人卷入灾难。 朱棣这边,史书虽承认他治国有方,开创了永乐盛世,但“诛十族”成了他抹不去的污点。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黄宗羲就曾批评,朱棣对方孝孺的惩罚,是对人性底线的践踏。这种评价,多少反映了后人对这场惨剧的复杂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