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尚书路过家门却策马而去,宰相:不好,他要起兵造反! 隋末天下大乱,豪杰并起,李渊父子也参与到了群雄争霸之中,侯君集也是在这时投入了唐太宗李世民麾下,成为了他手下的一员大将。 在唐太宗登上帝位之后,为了稳固统治,唐太宗曾多次派兵攻打边境的少数民族,这时的侯君集通过两场战争,完全显露出了自己的将帅之才。 贞观十二年,唐太宗派兵征讨吐谷浑。军队的总指挥是李靖,侯君集只率领了一小队人马,但他却深入敌军腹地,一路围攻追击敌军,为战争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凯旋归来后,唐太宗为了锻炼侯君集的能力,将他封为吏部尚书。侯君集是武官,为了快速适应文官的工作,只得挑灯苦读,不断学习。在此期间,侯君集的能力快速提升,能文能武深得唐太宗喜爱。 之后侯君集在收复高昌的战争中扬名立万,作为军队的总指挥,他带兵克服西域的恶劣环境,快速进军直攻高昌腹地。高昌的国王麹文泰在看到攻来的军队时又惊又怕,惊惧之下一命呜呼。 麹文泰的儿子麴智盛继位后,深知高昌已经没有与大唐抗衡的实力,便放弃抵抗,主动打开城门归降大唐。收复高昌为唐太宗解决掉了一个心腹大患,侯君集此后若是一直保持如此锐气,在朝中也是大有作为。 居功自傲意欲谋反 可惜侯君集虽然有着将帅之才,却无将帅之德。在收复高昌后,他纵容手下抢掠高昌财物,自己也赚了个盆满钵满。面对城中俘虏,他并未请示朝廷便私自处理,这引起了朝中大臣的不满。 在回朝后,面对大臣的弹劾,唐太宗只得将侯君集收入狱中,小小的惩罚以示警戒之后便将侯君集放了出来。 打了胜仗的侯君集没想到归来之后迎接的自己是牢狱之灾,他认为是唐太宗故意针对自己,即使唐太宗将他提拔为兵部尚书,他的心态却已经发生了变化。 居功自傲的侯君集常对同僚长吁短叹,认为自己受到了排挤。在与张亮聊天时,还屡屡提到自己已经生出谋反之意,后来张亮将侯君集的话告诉了唐太宗,唐太宗念在侯君集的功劳,并未计较太多。 当时唐太宗偏爱次子李泰而冷落了太子李承乾,太子担心被废,在得知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在东宫任职后,便派贺兰楚石将侯君集引入东宫。 在与太子长聊后,侯君集深感太子平庸无能,担心李建成的悲剧重演,便主动劝说太子在私下筹集兵马谋反。 此时的侯君集也存有私心,他认为太子平庸,没有治国之才,与唐太宗相距甚远。若是太子谋反成功,他便是太子的心腹之臣,宰相之位非他莫属,这时便再无人能够质疑他,排挤他。 在侯君集暗中谋反时,唐太宗派他向宰相李靖学习兵法和为吏之道。同为功臣的李靖一生征战数十年,对于兵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唐太宗对他的为官处事之法也十分满意。在向李靖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侯君集却告诉唐太宗李靖有谋反之嫌。 原来李靖在教授兵法的过程中,每每讲到精微巧妙之处,他总是略略带过,不愿仔细讲解,这引起了侯君集的不满。 唐太宗听后召来李靖寻问缘由,李靖却说是侯君集想要谋反。李靖解释道:“如今已是天下太平,我教给侯君集的军法足够他安置四夷,他却总想学尽我的兵法,他这是有异心啊!” 唐太宗听后,虽然表面上认为是两位大臣不合,其实心中已经对侯君集心生怀疑。 事迹败露皇帝赐死 一日,李靖听闻侯君集匆匆策马路过家门而不入,断言:“侯君集意不在人,必将谋反。” 不久后,太子李承乾谋反之事泄密,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为了自保,便将侯君集劝太子谋反的事招了出来。唐太宗对此也早有防备,侯君集还未来得及举兵造反就被打入大牢。 之前朝中大臣都以为李靖是因为与侯君集不合才说他想要谋反,在侯君集谋反败露后,大家才明白李靖话中深意,纷纷感叹他料事如神。 因为谋反被抓后,李世民感念旧情,想留侯君集一条生路,但当时群臣激愤,为了安抚朝中大臣,只得将侯君集处死。 侯君集深知自己所犯之罪无可挽回,哀求李世民赦免自己的妻儿,好在他身死之后有人为其守丧。李世民想起曾经共打天下时的种种,最终只处死了侯君集,将他的妻儿流放岭南。 因为自满,侯君集屡屡借着功臣的名号来试探唐太宗的底线。不论是为官时骄纵贪财,还是在私宴中多次议论太宗,为自己“叫屈”,这都成了朝中大臣弹劾他的把柄。 平日里唐太宗可以对侯君集的狂妄无度视而不见,但参与立储之争无疑彻底触碰到了唐太宗的底线。参与立储之争是每个皇帝心中的大忌,侯君集却想要为平庸的太子“铺路”,好成就自己日后的功劳。 李靖能够从侯君集路过家门却策马而去推断出他要起兵造反,正是因为侯君集在平日里已经表现出了自己的狼子野心。 正如后人对侯君集的评价:“摧凶克敌,效用居多;恃宠矜功,粗率无检,弃前功而罹后患,贪愚之将明矣”。虽然侯君集有着“才将”之称,但因为恃功骄恣,最终难逃一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