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从第十五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到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再到刚刚结束的“五一”假期,票根经济日益成为热门话题,其对全面促进消费立竿见影的推动作用也不断被感知。当下,以电影票根为代表的票根经济,正在我国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历史进程中,通过科技赋能、IP衍生、场景多元等多重路径,深入挖掘全社会更加广泛的消费潜力,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媒介杠杆。
首先,票根经济通过带动短时间内的线下集中消费,充分释放城市空间的活力。作为公共性极强的文化娱乐消费形式,电影天然具备在短时间内聚集人群的媒介特性。而影院作为城市空间的流量入口,通过电影票根带动的“观影+餐饮/购物”的消费闭环,自然就放大了电影消费的附加值。这种集中消费模式不仅提升了单次消费的额度,更通过购票立减、凭票兑换折扣等跨业态合作实现了消费链的延伸。例如,春节档期间《哪吒2》的热映就为贵阳当地带来了票根经济的规模效应,云岩区小吃服务开票收入同比增长47.1%、出租车客运服务开票收入同比增长2.5倍。
其次,北京、上海等城市通过电影主题展览、IP快闪店以及衍生品盲盒等业态,将单次的电影消费延伸为涵盖餐饮、零售、展览、社交、传播等开放性的复合消费链条。电影票根不仅是消费凭证,更是情感载体。通过IP衍生的跨界传播等新模式,电影的影响力得以持续发酵。这其中,优质的内容是票根经济的核心驱动力,正是经久不衰的魅力使票根经济的衍生消费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形成持续的长尾效应。例如,从《流浪地球2》到《哪吒2》,相关的周边衍生品都出现了超过半年的供不应求。
不仅如此,中国电影正在成为推动我国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媒介杠杆。显然,票根经济的影响力并不局限在影院及相关的城市空间,它正通过“影视+文旅”的新业态将电影消费转化为文旅消费,并且不断催生新场景、新消费,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例如,《唐探1900》的拍摄地山东德州乐陵影视城,在今年春节档之后就人气飙升,如今已成为当下山东文旅的一大代表。
近年来,我国电影产业实现了一步一个脚印的跨越式发展。这种发展不仅体现在票房规模上,更集中反映在产业形态的革新上:电影正从单一的文化产品发展为关联着全社会消费潜力的媒介杠杆。“小票根”撬动“大消费”的本质,正是通过电影这一公共媒介,充分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如今,中国电影已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正迎来多维发展的新态势,电影产业从形态到范畴都在形成新的中国经验。在可预见的未来,票根经济还将进一步打破行业边界,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尤其是在全球电影市场停滞不前、美国政府电影政策进一步保守化的现实语境下,中国电影产业票根经济的世界意义还将散发出更为耀眼的光芒。(作者孙佳山、赵敏分别是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研究员、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