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28年,蒋介石和陈洁如离婚后,给了陈洁如母女18万大洋作为生活费,陈洁如的母

1928年,蒋介石和陈洁如离婚后,给了陈洁如母女18万大洋作为生活费,陈洁如的母亲买房购地收租,却在24年后被全部没收!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28年春天,上海永安大楼的宴会厅内,热闹的婚礼已成为过去,蒋介石决定割裂前尘旧事,将18万大洋划拨给陈洁如母女,作为离婚的生活补偿。   与其说是补偿,不如说是了断,他清楚这段感情的终点已至,未来的政治联盟比旧情更重要。   这笔款项的数额之大,在当时足以供一家人富足度日多年,陈母接过这笔银票的手没有颤抖,神色平静,那是一个看透世事的女人在乱世中的冷静选择。   陈母并未沉溺于情绪,也未挥霍这笔意外之财,她将其悉数投入置业置地的事务中,先是在杭州购入数亩田产,又在上海法租界一带置办几处可供出租的洋楼。   上海的弄堂之间,陈家的门牌多了起来,租客们从天南地北而来,月月将银元送进她的账本。   陈洁如渐渐淡出了公众视线,母女二人居于一座花园洋房中,外界的风雨被庭前的翠竹与砖墙阻隔,只剩蝉声与雨滴点缀日常。   三十年代初,陈洁如曾短暂地出国学习,归来后继续维持低调的生活态度,尽管曾是显赫一时的“蒋夫人”,她并未再嫁,也未再介入权力场的漩涡。   每日清晨,她会在庭院中巡看花木,午后坐于书房翻阅剪报,傍晚再与母亲共进一餐,她不与旧识联系,亦不对往事评说,宛如一枚从时间中脱落的珍珠,静默无声,却光华未减。   1949年,国民党政权覆灭,政令东流,旧秩序在悄然崩塌,新政府接管民间不动产,陈母苦心经营的田产与楼房一一登记充公,多年来的租金生活戛然而止,田地无法耕种,房屋也不再属于她们。   18万大洋换来的安稳生活被一纸政令彻底抽空,昔日繁华瞬间褪色,陈母终日坐于厅中,面朝空庭,神情黯然;陈洁如则开始频繁往返于香港、广州之间,试图为未来寻找出路。   1952年,母亲去世后,陈洁如独自赴港,那一年,她身无长物,靠变卖少量饰品与手稿断断续续维生,昔日所置产业尽数没收,昔日身份也无处投靠,生活艰难时,她甚至需要朋友接济才能支付房租。   她写信给台湾方面请求帮助,起初对方还承诺给予生活补助,可这些补助往往因手续拖延而迟迟不到,她提出以一笔一次性付款或购买香港房产代替年金,但请求被拒。   陈洁如并非坐以待毙之人,她深知若要有所回旋,必须利用自己的唯一筹码——她与蒋介石那段婚姻的真实记录。   在朋友的建议下,她开始口述往事,请专人执笔整理成稿,并有意向美国出版社透露出版意向,这一举动立刻引起台湾方面注意。   多番谈判后,她以原稿换得20万美元和九龙一处物业,生活暂时有了着落,晚年时,她定居香港,生活低调,不再涉世。   那座140平方米的公寓内,一切井井有条,屋中陈设不过几件老家具和数十本旧书,她常坐于阳台,看铜锣湾的海雾起落,从不与邻里过多来往,她的心像是经历过暴雨洗礼的古井,清澈中藏着不能言说的深意。   她从未公开指责蒋介石,也不曾在访客面前抱怨命运的安排,直至生命的最后阶段,她才写下那封信,字句冷静,言辞简约,唯有一句“我一直忍受最大的自我牺牲”,让读者心头微颤。   这是一位曾经被爱、被弃、被遗忘的女子,在时代洪流中用尽力气维持尊严的注脚,18万大洋,曾是富足生活的凭证,亦是情感终结的代价。   它曾带来片刻安稳,也见证了财富如何在无声中归零,历史并不总是给人公平的审判,尤其对女人而言,能以沉默收场,已是极大的体面。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陈洁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