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我们现在促进内需为什么难?其实可以换个视角来看这个问题。假如国家会在gdp,汇率

我们现在促进内需为什么难?其实可以换个视角来看这个问题。假如国家会在gdp,汇率,工资,就业里面只能选择一个保住,你们觉得会选择什么?答案是就业。那么什么样的产业能够承接14亿人口的国家的就业呢?答案是制造业。那么制造业这个行业有什么样的特征呢?答案是利润率低。 全球产业链就像一个金字塔,顶端的国家负责设计、研发和品牌,赚的是大钱;而中国制造业过去主要做组装、加工这些 “体力活”,赚的是辛苦钱。 比如一部手机,外国公司拿走 55% 的利润,中国工厂只能分到 5% 的加工费。其次,成本压力越来越大。原材料涨价、环保要求提高、工人工资上涨,这些都像石头一样压在企业身上。再加上房地产的虹吸效应,很多资本和人才都流向了能快速赚钱的行业,制造业升级就更难了。 您看那些沿海的出口厂子,疫情期间哪怕亏着本,国家也给补贴、给政策,让它们别关门。为啥? 因为一个小厂可能养活几百个家庭,要是厂子倒了,这几百号人失业,家里没了收入,别说消费了,连基本生活都难。所以国家宁愿贴钱,也要让这些 “内卷倾销” 的小厂活着 —— 不是图它们挣多少钱,是图它们能让老百姓有活干,有活干就有收入,有收入才能有最基本的消费,社会才能稳得住。 德国、日本这些制造业强国也这样。德国的汽车零件、日本的精密仪器,人工、材料、研发都是钱,全球市场竞争又激烈,卖价压得死死的,利润自然高不了。但这些国家为啥还拼命保制造业?德国的中小企业养活了一半的就业人口,日本的小工厂哪怕只做一颗螺丝,也能让一家人有饭吃。要是没了这些厂子,年轻人没地方上班,社会就容易出问题。 但咱不能一直靠低利润的制造业过日子啊。您想,发达国家的老百姓为啥敢花钱?因为他们的工资高,工资高是因为人家干的是高利润的活。比如美国搞芯片,一块芯片成本 10 块,能卖 100 块;荷兰造光刻机,一台机器卖几个亿,利润哗哗的。所以中国要想变成发达国家,就得走这条路:占领高新技术赛道。 现在咱们的电动车、光伏、锂电池为啥发展这么快?就是因为这些是未来的高端产业,利润率高,能挣全世界的钱。比如说,一辆电动车出口到欧洲,卖 30 万,里面的电池、电机、芯片要是咱自己造的,利润大部分就留在咱们这儿了,工人工资也能涨,大家手里有钱了,自然敢买东西,内需就起来了。 到那时候,咱们的制造业就不是挣辛苦钱了,而是挣技术钱、创新钱,利润高了,工资自然涨,老百姓口袋鼓了,内需不用催自己就起来了。所以说,现在保制造业是打基础、兜住底,未来冲高新技术、搞科技革命才是奔小康、成强国的关键。就像咱们老一辈人说的:先吃饱,再吃好,一步步来,只要路走对了,日子肯定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