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科学家将一只公鼠与5只母鼠放在一起,发现公鼠会与所有母鼠繁衍后代,然后进入“贤者模式”,除非再放入一只新的母鼠,否则它几乎不会在短时间内继续交配。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6年,一项以公鼠和母鼠为实验对象的研究揭示了一种被称为“柯立芝效应”的现象,实验设置简单却极具深意:科学家将一只公鼠和五只发情期母鼠关在同一实验笼中。 起初,公鼠迅速被周围的母鼠吸引,在一片躁动的气氛中,它逐一完成了与每只母鼠的交配,每次交配结束后,公鼠很快恢复活力,继续寻找下一个对象。 这种行为在最初的几个小时内看起来像是一场无休止的盛宴,然而很快,这只公鼠的状态发生了变化。 经过几轮交配后,公鼠开始表现出疲倦和冷漠,它蜷缩在笼子的角落,不再理会靠近的母鼠,即使那些母鼠再度发情,也无法再唤起它的兴致。 整个实验室似乎陷入了短暂的沉寂,这种情况让观察者感到不解,公鼠的行为模式看似矛盾,在短时间内,它完成了所有交配行为,却突然对同样的母鼠失去了兴趣。 科学家称这种状态为“贤者模式”,一种类似于精疲力尽后的性冷淡期,这个现象并不罕见,在其他动物中也有类似的表现,但实验人员决定对其进行进一步测试。 为了验证公鼠对性刺激的反应机制,科学家决定引入一只新的发情期母鼠,刚刚进入实验笼的新母鼠立即引起了其他母鼠的注意,它们围拢上来,嗅探着陌生者的气味。 而躺在角落中的公鼠,此时猛然间站起身,抖动耳朵,朝着新来的母鼠方向直奔而去,它的身体语言显示出强烈的兴奋感,不顾先前的冷漠,立刻展开了新一轮的交配,这种反应出乎实验人员的意料,甚至令人不禁联想到人类中的“喜新厌旧”现象。 多次实验验证后,科学家将这种现象命名为“柯立芝效应”,它描述了雄性动物对新雌性个体出现时所表现出的性兴奋恢复现象,这种行为模式不仅出现在老鼠身上,还被观察到在猴子、公鸡等多种动物中。 研究人员发现,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多巴胺的分泌变化,当雄性动物面对相同个体时,大脑中的多巴胺分泌逐渐减少,性兴奋感随之下降。 而一旦有新的雌性个体出现,多巴胺分泌骤然增加,从而刺激雄性个体恢复交配欲望,这种机制有效地促进了基因的传播,确保了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在进一步实验中,研究人员尝试在人类身上寻找类似的效应,他们设计了一项照片选择实验,让数百名年轻人参与,实验过程中,参与者被要求从一组异性照片中选择最符合自己兴趣的对象。 经过多轮测试,科学家发现,绝大多数参与者在每一轮中选择的对象都不尽相同,即使一些照片是重复出现的,实验对象也倾向于选择不同类型的人,这种现象在男女参与者中均有体现,说明在面对新面孔时,人类与公鼠一样,表现出对新鲜感的敏感性。 那么,人类是否会因此成为多巴胺驱动下的生物机器?研究人员认为,虽然人类和动物一样会受到多巴胺分泌变化的影响,但人类大脑中另一个区域——前额叶皮层的发达,使人类具备了反思与自控的能力,这种能力帮助我们在面对诱惑时进行自我约束,从而避免陷入无限制的欲望循环。 现代社会中,这一现象在情感关系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婚姻初期,伴侣间的新鲜感能有效刺激多巴胺分泌,让双方感受到浓烈的激情,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伴侣间的熟悉度增加,多巴胺分泌量逐渐减少。 此时,如果一方遇到了新的异性对象,多巴胺分泌可能再次增加,从而让人产生“怦然心动”的感觉,这种现象并非人性中的道德缺陷,而是基因驱动下的生理反应,理解这一机制,能帮助人们在面对情感困境时更加理性应对。 尽管柯立芝效应揭示了人类本能中的“喜新厌旧”倾向,但人类仍具备选择和控制的能力,对多巴胺分泌变化的合理认知与控制,能够让人们在生活中学会调节欲望,避免因短暂刺激而忽视长久幸福。 在维持长期关系中,人们可以通过创造新的体验、共同探寻新的兴趣爱好,来有效避免感情中的“贤者模式”,从而让感情重新焕发生机。 柯立芝效应不仅仅是一种动物实验现象,它揭示了基因驱动与人类行为之间的潜在联系,基因的本质是“自私的”,它们以传播自身为目的,利用多巴胺机制来诱导个体行为。 然而人类的独特之处在于,我们不仅能识别这种驱动力,还能有效控制它,以实现更有意义、更长久的幸福,这是进化赋予我们的力量,也是我们在面对诱惑时,仍能保持理性与冷静的重要原因。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澎湃新闻——科学八卦:不出轨,真的那么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