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豫有一次采访著名老艺术家严肃,身体向南、面朝北,漫不经心的问道严肃老先生: “听说毛泽东还专门接见过你是吧?” 严老先生在回答中则非常庄重地使用了三次“毛主席”这个称谓。这也是提醒鲁豫注意自己的言辞。 这事儿看着像茶杯里的风波,扒开看全是时代裂痕。鲁豫翘着二郎腿窝在沙发里,嘴里蹦出的“毛泽东”仨字跟叫外卖似的轻松,对面严老背挺得笔直,三次“毛主席”喊得字字千斤重。要我说这哪是称呼问题,简直是两代人隔着历史长河掰手腕——一个把伟人当谈资,一个把领袖当信仰。 代际认知断层比演播厅的灯光还刺眼。严老那代人见着毛主席是真要整理衣襟的,鲁豫们刷短视频看《觉醒年代》都能当电子榨菜下饭。有网友翻出她采访院士翘着二郎腿握手的旧账,弹幕飘过“这姐们儿主打一个平等冒犯”。可话说回来,现在年轻人刷到“毛主席接见文艺工作者”的老照片,第一反应可能是P图素材,哪懂当年那份山呼海啸的激动? 媒体人的历史敏感度早被流量冲成了渣。严老三次强调“毛主席”时,导播要是懂事就该切个“人民万岁”的字幕,结果镜头愣是怼着鲁豫迷茫的脸拍了十秒。想想她问山区孩子“为啥不吃肉”的名场面,这套路简直刻进DNA——用轻飘飘的语气砸沉甸甸的往事,收视率倒是有了,脊梁骨快被戳穿了。 最要命的是这种采访把历史记忆撕成了二维码。严老讲起接见细节眼泛泪光,弹幕却在刷“老头入戏太深”。年轻观众隔着屏幕嚼着薯片,根本接不住那份庄重。就像秦怡谈起照顾精神分裂儿子四十年的往事,弹幕飘过“这不PUA自己吗”,看得人想把手机摔了。历史温度传不到指尖,只剩冰凉的猎奇。 也不是说非得让主持人跪着采访。王潮歌排《只有红楼梦》敢说“不做红楼做读红楼的人”,照样把曹雪芹捧成文化图腾。关键得有个敬畏的底子,不能把历史人物当剧本杀NPC玩。鲁豫要是问“毛主席接见您时说了啥”,严老能掏出多少珍贵记忆?现在可好,愣是把送分题聊成送命题。 老一辈艺术家的体面快被霍霍光了。陈冲谈起《末代皇帝》拍摄还知道用“电影皇帝”尊称尊龙,鲁豫倒好,逮着92岁的秦怡问“您这辈子没心动过可惜吗”,逼得老太太直摆手。合着在老艺术家心里供着的信仰,到镜头前全成了八卦佐料。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