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7 日凌晨这场空战,本质上是两种不同军事体系的碰撞。印度空军这次派出的 “阵风” 战机,原本是想凭借其 120 公里探测距离的 RBE2-AA 有源相控阵雷达和射程 150 公里的 “流星” 导弹,在超视距空战中压制巴基斯坦。
但他们没想到,巴方的 “枭龙 Block 3” 战斗机挂载的霹雳 - 15 导弹,直接打破了这种平衡。根据现场目击者拍摄的照片,印度旁遮普省阿克连・卡兰村发现的 MICA 导弹残骸,仍连接在发射架上。
这种法国产的中距导弹射程只有 60 公里,而巴基斯坦的霹雳 - 15E 射程达 145 公里,解放军自用版更是达到 200 公里。这意味着印度战机可能刚起飞进入雷达探测范围,就被巴方锁定。
更关键的是,霹雳 - 15 采用双脉冲发动机,能在飞行中段滑翔节省燃料,末端再加速到 5 马赫,这种 “先爬升再冲刺” 的弹道设计,让印度 “流星” 导弹的 4 马赫速度完全跟不上节奏。
巴基斯坦的战术布置也值得注意。他们的歼 - 10CE 战斗机携带霹雳 - 15E 前出,利用 KLJ-7A 有源相控阵雷达的 170 公里探测距离,在印度预警机 NETRA 的探测范围外发起攻击。而地面的红旗 - 9BE 防空系统,其 SJ-212 雷达能同时跟踪 100 个目标,配合 260 公里射程的导弹,在阿赫努尔地区成功拦截了一架印度战机。
这种空地一体的协同作战,让印度的 “万国牌” 装备体系暴露出致命缺陷 —— 俄制苏 - 30MKI 的 N011M 雷达探测距离只有 140 公里,法国 “阵风” 的 RBE2-AA 虽然先进,但数据链无法与以色列 “巴拉克 - 8” 防空系统兼容,导致信息传递出现断层。
俄罗斯在这场冲突中的角色也耐人寻味。普京虽然表态支持印度反恐,但实际提供的伊格拉 S 便携式防空导弹,射程只有 6 公里,对巴方的歼 - 10CE 和枭龙战机构不成威胁。反倒是中国通过运 - 20 运输机紧急支援的霹雳 - 15 导弹,直接改变了空战格局。
更关键的是,中巴在战术数据链上的深度融合,使得 ZDK-03 预警机能同时指挥歼 - 10CE 和红旗 - 9BE 作战,这种体系化优势是印度花重金购买的 S-400 防空系统无法比拟的。印度空军的惨败,暴露了其长期存在的结构性问题。36 架 “阵风” 战机中,能随时出动的只有 24 架,而巴基斯坦的 24 架歼 - 10CE 和 154 架枭龙 Block 3,保持着 92% 的出勤率。
更致命的是,印度从俄罗斯采购的 R-77 导弹库存可用率只有 37%,而巴基斯坦的霹雳 - 15E 通过卡拉奇维护中心,实现了 98% 的完好率。这种后勤保障能力的差距,在高强度对抗中被无限放大。
这场空战的结果,可能会彻底改变南亚空中力量格局。巴基斯坦通过中国体系的防空导弹和战机,构建起从 260 公里外的红旗 - 9BE 到近程的红旗 - 16FE 的三层防御网,而印度的 S-400 系统因 40N6 导弹未交付,实际射程只有 200 公里。
当印度空军参谋部首脑在凌晨三点紧急开会时,巴基斯坦的歼 - 10CE 已经挂载着霹雳 - 15,在克什米尔上空画着巡航圈,这种战略威慑比任何外交声明都更有说服力。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