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从“手术台”到“李子田”:跨界驻村书记交出乡村振兴答卷

昨日上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以下简称“重医附属大学城医院”)住院楼超市门口,一排新设的销售展台引得医院职工和就诊群众驻足。展台上罗列着高山贡米、土麦子面条、糊辣壳等10余种农副产品,它们均来自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悦崃镇东木村。

据医院相关负责人介绍,超市已与东木村部分农产品企业达成协议,这些农副产品将在这个“乡村振兴农副产品代售点”,完成从深山到医院的温暖奔赴。

这条从田地间直通医院超市的“绿色通道”,得益于重医附属大学城医院消化内科的医生聂刚牵线搭桥。2023年6月,聂刚被医院选派至东木村帮扶乡村振兴,成为一位“跨界”驻村书记。两年间,他通过党建引领、资源下沉、服务创新等方式,切实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成为了村民心中的“领路人”“守门人”“贴心人”。

“几斤李子”垒起乡村振兴

“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就对你有多亲。”这是东木村驻村第一书记聂刚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初到村里,聂刚对村情民貌、当地产业资源和发展需求不了解,对农业农村发展政策也还停留在纸面上。这曾一度让原本是医学专家的他感到“本领恐慌”。

于是,聂刚主动放弃休息时间,白天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舍,与村民同劳动、拉家常,晚上整理工作日志,梳理走访情况。在短短1个月的时间里,他就走访了全村78户283名脱贫人口,掌握了这里的人口结构、民风民俗、产业发展等基本情况,为开展驻村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东木村位于悦崃镇东部,因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清爽宜人等天然优势,粉黛李、辣椒、有机水稻等产业都独具特色。但由于山区农作物生产成本高、运输不便、销售渠道不稳定等原因,村民们的收入增长也因此受限。

为打破农产品的销售困局,聂刚主动出击。一方面,他依托派出单位重医附属大学城医院党委开展系列“以购助扶”活动,将村里的特色农产品推广到医院。另一方面,聂刚还通过朋友、爱心企业、慈善机构等,让东木特色农产品的市场不断扩大,销量较往年提升了50%。

两年来,医院累计采购当地李子20余万元。聂刚还联合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发展辣椒种植产业300余亩,有机水稻260亩,打造粉黛李体验式采摘标准化示范基地300余亩。

“农产品销售额噌噌往上涨,我们的腰包也跟着鼓起来了!”当地村民王兴民(化名)高兴地说。

2024年7月,东木村300亩粉黛李缀满枝头,然而丰收在即的喜悦却被人力短缺的阴云笼罩。眼见熟透的李子即将烂在枝头,聂刚攥着发烫的手机,拨出二十多通求助电话。在重医附属大学城医院党委支持下,一支由12名党员组成的志愿服务队次日便赶到村里地头分拣装箱。

在与村民们一起经过连续36小时的奋战,10余吨李子带着晨露装车发往目的地。聂刚望着满载的货车感慨道:“乡村振兴就是由无数个‘几斤李子’垒起来的,我们多流一滴汗,乡亲们就能多攒一份踏实。”

不仅是特色农产品的沃土,东木村更坐拥黄水国家森林公园这一国家级生态名片,成为撬动文旅融合发展的潜力之地。聂刚瞄准东木村依山傍水的天然优势,联合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将村里原本闲置的小学旧址打造成为一个集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民宿酒店,目前已正式对外营业,由此带动集体经济的发展。

300次问诊送药,培养“带不走”的内镜医师

“刘嬢嬢,今天我来给你送药,顺便看看你的恢复情况怎么样了?”聂刚在走访中了解到,全村留守在村的60岁以上老人占比近70%,慢性病患病率超50%,村民普遍存在“怕花钱、硬扛病”的现象。为彻底解决这一难题,聂刚利用专业优势开展健康帮扶。

聂刚积极对接协调,依托医院党委构建起“医院党支部+村党支部”结对共建机制。“医院领导带队来村里开展‘大病户’上门服务,建立专家与患者一对一帮扶机制。”聂刚解释道。重医附属大学城医院组织多学科大型义诊活动,让村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专家号。

据统计,结对共建机制助力东木村打造“党员先锋示范岗——健康驿站”,并配备了基础医疗设备和常用药品,已累计为村民提供健康服务1000余人次。

村民刘芳(化名)头背部皮肤刺痛多年苦不堪言,聂刚得知她曾经患过“蛇缠腰”(带状疱疹),恢复后往往会出现神经痛的后遗症。聂刚立即协调了重医附属大学城医院神经内科专家远程会诊,并为刘芳免费送来药物。经规范治疗后,刘芳多年的疼痛终于缓解。

截至目前,聂刚坚持每月巡诊与走户相结合,两年来已累计为村民问诊送药300余次。

医疗帮扶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2023年8月,聂刚首次踏进悦崃镇中心卫生院时,眼前蒙尘已久的内镜设备让他揪心。“村里群众经常要坐2个多小时的车去县城做检查,设备却在眼前沉睡。”这位有着20年内镜诊疗经验的专家当即决定要改变现状。

聂刚不仅每周赴镇卫生院坐诊,更将“传帮带”工作注入帮扶全过程。从设备调试到操作规范,从病灶识别到应急处置,聂刚手把手为卫生院培养了“带不走”的内镜医师。镇卫生院内镜医师李响(化名)感慨道:“聂老师把经验全部倾囊相授,不仅让我们基层医生技术有了提升,也让村镇老百姓就医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

聂刚还在村上设立“驻村书记健康工作室”,定期坐诊,带动村医诊疗水平提升。同时,通过健康宣教提升村民的自我保健意识,使慢性病规范管理率显著提高,形成了“防未病、治已病”的良性循环。

扶在“心”上,立在“行”上

驻村期间,聂刚常常走进村民家中,与大家拉家常,了解村民的生活状况和实际需求。扶在“心”上,立在“行”上。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积淀多少深情。

“驻村两年,我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这段经历让我真切触摸到基层的温度,重新校准了人生的价值坐标。”聂刚表示,虽然即将返回医疗岗位,但他的初心使命有机会以另一种方式延续——“乡村振兴农副产品代售点”让城市与乡村开启了新的链接。

“乡村振兴既要‘鼓钱袋’,更要‘强根基’。”重医附属大学城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医院将深化“经济+健康”双线帮扶。经济端,持续升级代售机制,畅通乡村粮油、特色农产品进院渠道,助农增收稳根基;健康端,组织专家团队进村,开展慢性病筛查、健康宣教、建立线上问诊免费送药机制,用实际行动解决乡村医疗资源薄弱痛点。双线并进、久久为功,让暖意真正扎根乡土、惠及长远。(胡虹、施懿、陈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