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一天,妻子问左宗棠:“你每年收入多少两银子。”左宗棠回答:“40000两白银!”

一天,妻子问左宗棠:“你每年收入多少两银子。”左宗棠回答:“40000两白银!”妻子大怒:“每年四万两银子,怎么每月只给家用200两?难道养了外室?你的钱都花哪里去了?”   "老爷,您今日必须给我个交代!府里账上只剩一百多两银子,下月的米钱都支应不上!您每年四万两的俸禄,钱都去了何处?"  

周夫人将账本重重摔在案几上,纸张哗啦散落一地,这时的左宗棠正在处理军报,闻声抬头,只见妻子满面怒容,眼中含泪。   这一幕若是发生在寻常百姓家,不过是柴米油盐的琐碎争执,但主角是威震西北的左大帅,事情便显得格外耐人寻味。这位在战场上运筹帷幄的统帅,为何会在自家账房问题上哑口无言?     晚清官场的俸禄制度向来扑朔迷离,表面上看,左宗棠作为陕甘总督,岁俸不过一百八十两,尚不及京城富户一月的开销。但若算上养廉银、冰敬、炭敬等各项补贴,年入数万两也不是不可能。   这笔巨款足以让左家过上钟鸣鼎食的生活,可现实却是夫人为家用发愁,这其中的蹊跷,恐怕连精于计算的师爷都算不清楚。     但府里的老管家最清楚其中缘由,因为,每月初五,总有一队骡马悄悄从侧门出府,驮着沉甸甸的箱笼往城外去。这些箱子里装的不是金银细软,而是成包的药材、成捆的棉衣。   左大帅自掏腰包为边关将士添置冬装的事,在兰州城里早不是秘密,更不用说那些时不时从账上划走的赈灾银两,或是暗中资助寒门学子的束脩。     周夫人也并非是不明事理之人,她深知丈夫的性子:他总是见不得百姓受苦,看不得将士挨冻。可眼看着儿女的彩礼嫁妆还没着落,祖宅的修缮一拖再拖,她的心里难免憋着火气。尤其当听到街坊议论"左大人定是在外头另立了门户"时,更是气得浑身发抖,这才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左宗棠面对妻子的质问,既不能像在朝堂上那样引经据典,也不好如对将士般慷慨陈词。他只能搓着手,支吾着说:"前日甘肃来了急报,军中缺医少药......"   话未说完,周夫人便红了眼眶:"老爷心里装着天下人,可曾想过自家人也要吃饭穿衣?"     这场风波最终如何平息,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只知道左宗棠晚年致仕还乡时,行囊里除了几箱书籍,便是夫人亲手缝制的旧衣。   那些年"消失"的俸禄,早已变成了西北荒漠上的屯田,化作了天山脚下的义塾,更融进了收复疆土的凯歌里。     而周夫人至死都留着一个小木匣,里面整整齐齐地码着这些年左宗棠给的家用的每一笔账,最后一页还写着:同治十三年五月,老爷支银二百两,备注:给阵亡将士遗属。值得一提的是,在纸张墨迹晕染处,依稀可见泪痕。     最后,历史记住的是左宗棠抬棺出征的豪迈,是收复新疆的功业。但那些散落在账本里的家长里短,那些夫妻间的龃龉与体谅,或许才是这位铁血名臣最鲜活的注脚。   或许,这就是清官难为:不止难在朝堂博弈,更难在让家人理解那颗"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赤子之心!

评论列表

雨霖霖
雨霖霖 1
2025-05-08 13:09
左公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