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嘉庆八年,天还没亮,圆明园的晨雾还没散开,皇帝嘉庆已经坐上轿子准备回紫禁城,按规

嘉庆八年,天还没亮,圆明园的晨雾还没散开,皇帝嘉庆已经坐上轿子准备回紫禁城,按规矩,百十号侍卫前呼后拥,该有的排场一样不缺。 可谁也没料到,半路突然蹿出个疯子,提着刀子朝皇帝冲了过去,更荒唐的是,满地的侍卫愣是没人动,连嘉庆自己都吓得跳下轿子,跑得老远。 一个小人物,就这么在天子脚下,把皇权戳了个窟窿。 陈德,一个在内务府当过厨子的汉子,家道中落,老婆病死,丈母娘瘫了,饭碗也砸了,他疯了也不全怪他。 他捧着一把刀,嘴里嚷嚷着“惊驾留名”,意思是反正活不下去了,还不如闹出个动静。 当天,他躲在神武门边上的夹墙里,等皇帝的队伍一来,蹿出来就往轿子那边扑,匕首对着的,是当时的大清天子。 事情说起来就这么几秒,可尴尬的是,周围一百多个侍卫,全都没动,没有人迎上去,也没人拉开陈德。 反倒是嘉庆身边的几位亲王急了眼,绵恩、拉旺多尔济这些人,贵族出身,也不拿这个当饭碗,但这时候是命悬一线,几个王爷反倒冲上去挡在了前面,陈德最后被制服,可已经有几人受伤,场面一度混乱。 嘉庆那天差点没被气死,他好歹是个皇帝,平时走哪都要喊“万岁”,这回真要没命了。 回宫以后,他第一件事不是问谁抓了刺客,而是追问:“我那帮侍卫都死哪去了?”结果查来查去才发现,这些人有的吓得腿软,有的装看不见,还有的干脆躲到柱子后头去了,总指挥被撸了,侍卫里不少人也被革了职。 可问题不是这帮人突然犯懒,而是整个系统早就出了毛病,清朝的侍卫,不是你想当就能当的,大部分都是旗人,家世摆在那里,很多是八旗子弟。 御前侍卫更讲究,得是“出身清白”的贵族,武艺怎么样反而没人真在意,练功是练,可真动起刀来,没几个敢豁出去的。 嘉庆当初上台时信心满满,刚杀了和珅,想着把朝廷整顿整顿,可没想到的是,下面的人不怕皇帝了,怕的是丢乌纱帽。 这事闹出来后,嘉庆怀疑是不是有人在背后搞事,一度怀疑是宫里有人通风报信。 但陈德一口咬定就是自己疯了,要闹个“惊天动地”,他在狱中说:“想死没人理,不如吓皇上一跳,刀子下去也不亏。”这话让人听了发凉。 你以为这事就这么过去了?没那么简单,这年头,不是只有外面乱,宫里也不太平。 就在嘉庆在位那几年里,这样的刺杀不是一回两回,天理教的起义、白莲教的造反,都不光是地方小打小闹。 甚至有人混进宫里,闹到御前,嘉庆不得不加派人手,还规定了宫门开关的时间,谁走谁进都得登记,可这些办法都治标不治本。 事情出了以后,嘉庆下了一道《罪己诏》,看着是自责,其实话里话外都在敲打下面的人。 他说自己“德化未彰”,意思是老百姓没被感化好,但懂行的人都知道,这话里还有一层,他对朝廷已经没啥掌控力了,皇权不像过去那样一言九鼎。 史书上记载,那次审陈德的时候,有大臣提出要深挖背后的“主使”,怀疑宫中有内应。 可嘉庆后来让人草草结案,只判陈德一人死刑,其他一概不提,有说法是怕动摇军心,也有人说他怕再牵出大案,朝廷兜不住。 有人私下议论:“天子尚且自保不及,天下何安?”这话不传出去倒也罢了,一传十十传百,就有了“皇上不中用了”的风声。 嘉庆身边的人不全是废物,可愿意卖命的不多,像绵恩这些王爷护驾虽有功,可事后也没被重赏,只是“表彰忠勇”。 朝里大臣也清楚,风头过了,皇帝也就懒得追究了,嘉庆花了几年整顿军纪,把守宫门的守卫换了一茬又一茬,可到了道光接班那年,这套制度还是老样子。 你要说清朝什么时候开始往下坡走的,很多人提乾隆晚期,但真要有个“炸点”,陈德那一刀绝对算一个。 当时大清看着国泰民安,可底下烂得快了,地方贪官、兵备废弛,老百姓吃不饱饭,官员却争着巴结上头,你给他俩升官机会,他能把皇帝卖了。 嘉庆自己后来也觉得,这事不简单,他多次翻看当时的卷宗,写批注,说要防“民间疯癫之人扰我政局”。 可你怎么防?像陈德这样没背景、没组织、没目的的人,藏在人群里就是个普通人,一把刀、一腔怒火,就能让皇帝跳轿子。 朝廷从此加强了对宫城的管理,侍卫换成轮班制,连夜勤也要点名,但真正能防住的,不是这些制度,而是百姓有没有盼头。 陈德为什么要死?不是因为疯,而是他觉得活着太没劲,这样的心态,一传十,十传百,是压不住的。 那几年清朝看着太平,其实暗流汹涌,嘉庆严查盐政、清理漕运,还弄了个“察吏制度”,就是查官员有没有贪污。 可这都是表面功夫,像和珅那种能把国库钱都拿来买房的人,你杀了他,不代表问题就解决了。 更何况,后面还有“和珅第二、第三”,一直到咸丰、同治年间,换汤不换药。 陈德死的时候没吭声,临刑前只是咧嘴笑了下,据说那天行刑的人手都在发抖,不是怕他,而是怕他这一刀真的拉开了清朝没落的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