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51年,杜月笙卧床不起,就在他临终前最后一天,他让女儿去银行取一个保险柜。家

1951年,杜月笙卧床不起,就在他临终前最后一天,他让女儿去银行取一个保险柜。家人以为要分钱了,都很激动,可是打开一看,他们都傻眼了。

因为保险柜里的不是钱,也不是金银珠宝,而是满满一柜子的借条。

大家看着这些借条,都不知所以然,但是也难以掩饰眼底的失望。父亲以前可是叱咤上海的风云人物,怎么一点养老钱都没给自己留?

但是看到借条时也惊呆了,都是当时的达官显贵立下的借据,金额都还不少。

看到孩子们一脸的疑惑,杜月笙解释说把钱借给别人了。说话带着喘息声,似乎一加大声音,就可能咽气。

可是这么多的钱,父亲从来都没有提过,就像从来不存在一般。女儿杜美霞回忆道。

大家翻看着这些借据,还有大部分的人都没有还,这可是一笔高额的债券。如果讨回的话,不仅可以体面地生活,还可以让子子孙孙几代人享受荣华富贵。

这么一想,大家的心情似乎都好转了。看看他们近年来的生活,哪像有钱人?

杜月笙的儿时生活非常凄苦,父母的过早双亡没能泯灭他对生活的希望。他投靠舅父舅母,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

他每天都还算勤快,只要看到活就干,即便这样,舅父舅母还是对他很不满和过分严厉。

只要犯错,就会被苛责,甚至是挨打。后其慢慢长大,不甘这样的现状,离家出走,开始了他的闯荡生涯。

社会就是一个大熔炉,虽然复杂,对于年纪轻轻的他还是很有诱惑力。

他干过伙计、卖过水果等很多工作,也在社会上结识了一部分人,也是在这时被青帮“大亨”陈世昌赏识,并认其为“干爹”。

因为他为人机警、头脑灵活,很快成为流氓头子黄金荣的亲信,开始从敲诈勒索转变为贩卖鸦片,慢慢地在社会上立足,并赚取了高额的佣金,也培植了自己的势力。

他开始一步步走向人生的“巅峰”。

他凭借敢拼敢闯的韧劲和黄金荣、张啸林成为“上海三大亨”,彻底变成了地地道道的“社会人”。

他懂得审时度势,不仅大量敛财,还舍得散财,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把好手。不仅征服了上海各派系,还深得各军阀的信赖。

那时候财大气粗的他,必定会被很多人盯上。

于是,很多人纷纷来向他借钱来解燃眉之急,有的人是当时的大军阀,有的人是高官,还有的人是大亨等,这些借钱的人非富即贵,都是惹不得的,杜月笙深知这一点。

而且说不定以后自己也会有求他人,何不出手帮一把呢?虽然不知道这些钱什么时候讨回来,但他借把人情借出去了,以后真要有什么事,这些人就算帮不上忙,也不会落井下石吧。

他永远记得陈世昌,如果不是他给了自己一个帮会的身份,他怎么能在鱼龙混杂的大上海声名显赫。他们家有难,杜月笙绝对不会置之不理。

陈世昌的儿子好赌,欠下了一屁股赌债,陈世昌实在没有其他的办法了,又救子心切,便想到了杜月笙。

他本来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想到杜月笙了解实情后,二话不说,一连两次替他儿子还了赌债。

杜月笙认为,只要是能用钱解决的事,都不是事。因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要时刻和各大势力斡旋,就得能屈能伸。

墙倒众人推,现在已经不是杜月笙风光的时候了。他一辈子在刀尖上走,不希望后代为了几张借据以身犯险,给家族引来杀身之祸。

杜月笙毕竟是混迹江湖的人,对江湖人的脾性和江湖的险恶都很了解,他不希望子女们为此丧命。

紧接着,他做了一件让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杜月笙让人拿来一个盆,然后从保险柜里拿出一沓一沓的票据,丢在盆子里,点起了火,刹时窜起一缕缕火焰,周边的温度也随之上升。

眼看着这么多钱都付之东流,大家心里很不是滋味,但碍于杜月笙的威严,也不敢反驳,只能任由火苗肆虐。

杜月笙认为,记得人情的人不需要你去讨要,就会归还。不记得的就算去讨要,也不会有什么结果,反而徒遭记恨。

不过,有件事他从来都不会后悔,那就是借钱给这些人。他用钱保全了自己和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