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做了二十二年皇帝,却一个儿子也没再添,你要说他不爱女人?他可是有满宫妃嫔;你要说他太忙?他年轻时打仗还生了好几个。
这事就蹊跷了,明眼人都看得出不对劲,宫里甚至传出一句狠话,说他“阳衰”,连太监都成了情敌。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年轻时就被派去镇守北平,那会儿北方战乱频繁,蒙古骑兵经常南下骚扰,他一待就是多年,冬天冷得透骨,白天打仗,晚上还得警惕刺客。
北平那地方,人都说是苦寒之地,气候、环境、饮食习惯都和江南不一样,朱棣成天穿铠甲、骑战马、熬夜巡营,身体早早地就被掏空了。
后来发生了“靖难之役”,这是一场夺嫡的战争,建文帝削藩,朱棣被逼得走投无路,只能起兵反抗。
他带着几万人马,从北一路打到南京,打了三年多,才把侄子建文帝赶下台。
这期间,他亲自上阵,身受多次重伤,史书上写得很含糊,说他“每战辄先”,但身体上的伤是实打实的,有人猜,他可能那时候就落下病根了。
做了皇帝后,他不像一般人那样坐享其成,反倒更拼命,他没日没夜地处理政务,还五次亲征蒙古。
这可不是纸上谈兵,每次都得翻山越岭,骑马露宿,人上了年纪,还这样折腾,身子骨再硬也受不住。
明实录里有记载,说他晚年常年病痛缠身,有时候一个月不上朝,连走路都费劲。
太医院的记录中出现“痰火上逆”、“虚劳成疾”这类说法,明显就是过劳加慢性病。
不过,说到底,他没有再有儿子这事最早引发争议,是因为一个宫女临死前骂出一句话。
据《李朝实录》记载,有次宫中出了事,朱棣抓了一批宫女严刑审问,有个宫女在临死前大骂:“你自己阳痿,宫女们才找太监解闷,关我们什么事?”这句话传出去,满朝哗然。
虽然只是朝鲜使臣的记录,没有在《明史》中留下痕迹,但传了几百年,影响特别大。
到底是不是真的呢?没人说得清,有人认为宫女临死前口不择言,说这话就是为了恶心朱棣。
也有人觉得,这种事不可能空穴来风,毕竟整整二十多年没有再生孩子,也太反常了。
再说他的几个儿子,最小的朱高爔生于1392年,那年朱棣才三十二岁,之后到他去世的1424年,整整三十二年没再添一个。
这期间,皇宫后妃不在少数,他也不是像和尚一样清心寡欲,但就是没有结果,这事搁谁身上都得起疑。
有人提出另一个原因,说朱棣晚年迷上炼丹求长生,他信道教,花了大价钱在宫里建炼丹炉,请道士给他制药。
这些丹药不少含有水银、雄黄之类的毒物,服久了对身体伤害特别大,尤其是影响男性生殖系统。
史料有记载,说朱棣晚年“食金丹致虚”,整个人昏昏沉沉,甚至出现幻觉。
不光如此,他还特别喜欢吃生芹菜,这听着有点不可思议,但《明宫医案》里确实有写他常让太监给他准备生芹菜做药膳。
现代研究发现,芹菜中含有一种叫芹菜素的成分,长期食用可能影响睾酮水平,减少精子数量,虽然那时候没人知道这些,但实际效果可能已经反映出来了。
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徐皇后她是朱棣的原配,感情特别深,两人从北平一路打拼到南京,她一直陪在他身边。
徐皇后死得早,死后朱棣整整二十年没再立新后,其他妃子虽然有,但大多数是因为政治联姻或进贡来的,他也没多上心。
有人猜测,他可能因为伤心过度,后来对女人就没什么兴趣了。
这也不光是说情感影响身体,更多是那种心理上的疲惫,他几十年打仗,活在刀尖上,又经历夺权、迁都、亲征,精神压力比谁都大。
晚上睡觉都得防着被刺杀,那种长期紧绷的状态,本身就会影响到生理功能。
另外,他的儿女很多都早夭,像最小的儿子朱高爔,很小就死了,女儿常宁公主活到二十多岁也去世了。
有学者认为这可能和朱家家族遗传有关。朱元璋本身就有不少子孙短命,这不是个别现象,加上明初的医疗条件差、宫中饮食也不合理,孩子活下来的概率本来就低。
再往深一点说,有人认为朱棣从靖难之役开始,根本没想再多生几个儿子。
他已经立了太子朱高炽,这孩子聪明稳重,是从小带在身边亲手教出来的。
他自己又是靠刀兵登上皇位的,知道子孙多了未必是福,说不定哪天反咬自己,他可能觉得太子一个人就够,剩下的反倒是隐患。
他晚年一直在忙迁都北京、大修宫殿、设立东厂、整顿官制,这些事哪一件不是操碎心的活?朝政上事无巨细,军事上他又放心不下,整天想着再去北征蒙古,他哪还有时间想后宫的事?
不管怎么说,朱棣作为明成祖,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但在个人生活上,他确实留下了个谜。
整整二十二年,一个子女都没再添,这事搁任何人身上都耐人寻味。
可能是病,也可能是心;可能是药,也可能是命,这就是历史留给后人的一个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