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印度非常恼火,指责欧盟依赖中国,没资格对印度指手画脚。印度外长苏杰生把欧盟怼了一

印度非常恼火,指责欧盟依赖中国,没资格对印度指手画脚。印度外长苏杰生把欧盟怼了一顿,说欧盟过度依赖美国的保护、中国的市场以及俄罗斯的能源。

印度这次真火大了。5 月初印巴冲突升级,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在社交媒体上呼吁双方 “保持克制”,这话在印度人耳朵里却成了 “教我做事” 的刺耳指令。

印度外长苏杰生直接在公开场合炮轰欧盟,说他们 “安全靠美国保护、能源靠俄罗斯供应、市场靠中国吃饭”,自己都活成了 “三脚架”,还有什么资格对印度指手画脚?

这话戳中了欧盟的痛处。俄乌冲突时,欧盟一边倒地支持乌克兰,又是送武器又是搞制裁,甚至直接下场 “拱火”。可轮到印巴冲突,他们却突然摆出 “和平使者” 的姿态,要求双方冷静。这种双重标准让印度气不打一处来 —— 凭什么你们在欧洲煽风点火就合理,到了南亚就成了 “和事佬”?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印度对欧盟的战略期待落空。过去几年,印度一直想拉欧盟入局对抗中国,尤其在 “四方安全对话”框架下,印度多次暗示欧盟应该像美国那样支持自己。

但欧盟始终保持谨慎,既不想彻底得罪中国,也不愿在南亚事务中过度介入。这次印巴冲突,欧盟的中立态度彻底暴露了这种战略分歧。

苏杰生的 “三连怼” 其实是在揭露欧盟的结构性困境。他提到的 “三重依赖” 并非空穴来风:安全上,欧盟 70% 的防务技术依赖美国;能源上,俄乌冲突前 45% 的天然气来自俄罗斯;经济上,2024 年对华贸易逆差超过 3000 亿欧元。这种 “战略自主” 的遮羞布被撕开后,欧盟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自然大打折扣。

印度媒体更是火上浇油,直接拿俄乌冲突对比。他们指出,欧盟在乌克兰问题上天天喊 “主权不可侵犯”,可到了克什米尔问题却对印度的 “主权诉求” 视而不见。这种选择性正义让印度感到被背叛,尤其是当美国明确表态支持印度后,欧盟的中立态度显得格外刺眼。

不过,印度的愤怒背后也有自己的小算盘。苏杰生强调 “寻找合作伙伴而非说教者”,其实是在试探国际社会对印度的支持力度。

印巴冲突爆发后,印度试图复制乌克兰的 “舆论战” 模式,通过塑造受害者形象争取国际同情。但现实很骨感 —— 俄乌冲突影响欧洲安全,而印巴冲突对欧洲利益无关痛痒,欧盟自然不愿为印度火中取栗。

更尴尬的是,印度自己的外交政策也被贴上 “墙头草” 的标签。俄乌冲突期间,印度一边从俄罗斯进口廉价原油,一边接受美国的军事援助,这种 “两边通吃” 的策略虽然短期内获利,但也让其国际信誉受损。当加拿大与印度爆发外交危机时,美国毫不犹豫地站在加拿大一边,就是最好的例证。

这场外交风波的本质,是印度试图突破 “中等强国” 身份的焦虑。莫迪政府一心想把印度打造成 “多极世界” 中的一极,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陷入了 “战略模糊” 的陷阱。

苏杰生对欧盟的批评,既是对国际秩序的不满,也是对自身定位的迷茫 —— 既想当 “全球南方” 的领袖,又想在大国博弈中左右逢源,这种矛盾心态让印度的外交政策显得摇摆不定。

对欧盟来说,这次被怼也敲响了警钟。如果继续在 “战略自主” 和 “现实依赖” 之间挣扎,未来可能会在更多地区冲突中沦为 “局外人”。

而对印度而言,与其抱怨国际社会 “不够支持”,不如先解决好自身的结构性问题 —— 毕竟,真正的大国地位不是靠别人施舍,而是靠实力赢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