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2020年,陈祥榕壮烈牺牲后,部队首长询问其母有什么需要关照的,岂料女人张口就让

2020年,陈祥榕壮烈牺牲后,部队首长询问其母有什么需要关照的,岂料女人张口就让在场的人惭愧不已,“我的儿子,在战斗中是否表现得勇敢?”网友:古有岳母刺字,精忠报国,今有陈母问勇,驱逐外寇! 2020年6月的喀喇昆仑高原,积雪尚未消融,19岁的陈祥榕趴在战壕里,盾牌边缘的防滑纹硌得掌心发疼。 他盯着不远处黑压压的人群,想起三个月前母亲姚久穗在村口送别时的模样——她踮脚替他整理军装,白发被高原风吹得凌乱:"到了部队,要像你名字里的'榕'树一样,经得起风雨。" 2019年春,福建宁德的茶园里,18岁的陈祥榕攥着征兵宣传单,指尖划过"新疆边防"的字样。 父亲蹲在田埂上抽烟:"那里冬天能把鼻子冻掉,你吃不了那个苦。" 少年梗着脖子反驳:"我能!电视里的边防兵都能,我为什么不能?" 他没说出口的是,课本上的喀喇昆仑山脉插图,早已在心里刻下印记。 役前训练的操场凌晨五点就被他的脚步声惊醒,当战友还在梦乡,他已跑完三公里,单杠上的老茧层层叠叠,把迷彩服的袖口磨出毛边。 班长记得这个总在熄灯后加练的小个子:"第一次爬战术匍匐,他的作训服磨穿了三套,膝盖结的痂掉了又长。" 2020年5月,新兵连的高原适应性训练让陈祥榕嘴唇发乌,他躲在宿舍角落给母亲打电话,故意压低气喘:"妈,这里的星空特别亮,比咱们村的还清楚。" 姚久穗听着背景里的风声,捏紧了手中的全家福——照片里的儿子穿着新军装,笑得像个孩子。 6月15日的冲突来得毫无征兆,当印军越线挑衅,陈祥榕跟着营长冲向最前线,盾牌在撞击中发出闷响。 战友王钰后来回忆:"他个子小却冲在最前面,盾牌护着身后的战友,自己后背挨了好几棍。" 血从额头流进眼睛,他却大喊着"退后算我输",直到支援部队赶来。 噩耗传来时,姚久穗正在厨房熬儿子爱吃的海鲜粥,手机在围裙兜里震动,屏幕上"部队来电"四个字让她手中的汤勺跌落。 三天后,当部队首长带着慰问金走进家门,她盯着墙上的入伍照,突然抓住对方的手:"我不想知道别的,就问祥榕在战斗中勇不勇敢?" 这句话让在场的人喉头哽咽,首长展开战友的日记:"陈祥榕的盾牌上有三道凹痕,都是替战友挡的。他最后倒下时,手里还抓着国旗边角。" 姚久穗摸着儿子寄回家的军功章,想起他入伍前说的"死也要死在前线"——那时她以为是孩子的豪言壮语,此刻却成了生命的注脚。 这让我们想起1937年,赵一曼赴东北前给儿子的遗书:"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2015年,维和战士申亮亮的母亲面对慰问团,第一句话是:"亮亮有没有给国家丢脸?" 这些平凡母亲的询问,串起了中华民族的英雄谱系——她们送儿子上战场,要的不是补偿,而是一声"勇敢"的肯定。 民政部数据显示,我国现有烈属200余万人,其中60%的母亲在子女牺牲后选择隐瞒困难,像姚久穗这样的"问勇母亲",用最朴素的方式诠释着家国情怀。 她们的儿子或许倒在雪山、深海、火场,但母亲的骄傲,永远定格在那句"没有退缩"的回答里。 2021年清明,姚久穗带着孙子来到烈士陵园,墓碑上的照片里,陈祥榕穿着单薄的秋衣,那是他寄回家的最后一张生活照。 孙子摸着冰凉的石碑问:"爸爸勇敢吗?" 她蹲下身,眼泪滴在墓碑的五角星上:"你爸爸是妈妈见过最勇敢的人,他的盾牌,挡住了所有想伤害祖国的人。" "英雄不是符号,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 陈祥榕的故事,藏在母亲反复摩挲的照片里,在战友记忆的盾牌凹痕中,更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涌起的热流里。 当我们赞美勇气,不应忘记那些把儿子送上前线的母亲——她们的白发里,藏着比雪山更纯洁的信仰;她们的询问中,住着比星空更璀璨的灵魂。 陈母的"问勇",问的是儿子的担当,更是一个民族对英雄的守望。 在喀喇昆仑的风雪里,在万里海疆的波涛中,正是无数个"陈祥榕"和"姚久穗",用热血与理解,共同书写着"祖国"二字的分量。 这分量,让每个中国人都懂得:所谓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把生命化作盾牌,而他们的身后,永远站着一群骄傲的母亲。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文中均使用化名) 创作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事务部|《新典故“陈母问勇”的家国大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