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开国少将甘祖昌态度坚决的向总政治部提出申请:“我脑袋受过伤,不适合当官,我想回到老家当农民”,最终中央同意了他的请求,只是没想到后来给中央带来不小的惊喜。
《红军老战士甘祖昌》,这是我们曾经在小学课本上学到的字一篇文章。
在战争年代,甘祖昌由于头部三次受伤,领导让他去疗养院休养,但是他坚决不去,而且执意要回到家乡当农民。
没想到,在战场上杀敌无的甘祖昌,干起农活来也是顶呱呱。
甘祖昌是江西省莲花县人,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在甘祖昌年龄稍微大点时,他也会跟着父母下地干活。
15岁那年,甘祖昌有幸认识了共产党员朱绳武等人,之后在他们的影响下,开始与进步青年开展农民运动。
从此,甘祖昌走上了革命道路,而且这一走就是一辈子。
1927年,甘祖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是甘祖昌曾经多次参加农民运动,这样的经验,再加上他聪明的头脑,使他在后勤部队的工作做得非常出色。
后来,甘祖昌又先后参加了井冈山斗争、五次“反围剿”作战和两万五千里长征。
甘祖昌在长征途中,由于敌人找不到他,他们就对甘祖昌的父亲和妻子动刑,他们把甘父打得皮开肉绽,遍体鳞伤,最终甘父被敌人活活打死。他们还逼迫甘祖昌的妻子改嫁。
甘祖昌知道后,悲痛不已。但他又没有办法,只能化悲痛为力量,继续投身革命事业。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期间,甘祖昌临危受命,担任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供给部军需科科长,三五九旅供给部副部长,湖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供给部副部长。
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甘祖昌南征北战,曾多次受重伤。
新中国成立后,甘祖昌历任新疆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供给处处长,兼财务处处长,新疆军区后勤部部长。
1951年,在一次下乡检查工作途中,因特务破坏桥梁导致车祸,甘祖昌的上腭骨和嘴唇被撞裂,头部受重伤,由于之前甘祖昌曾经有过两次头部受伤,这次更加严重了。
1953年之后,甘祖昌的脑震荡后遗症越来越严重,经常昏倒。
1955年,他被授予少将军衔。
在授衔仪式上,他穿着将军服,神采奕奕,但回家后却对妻子龚全珍说:“比起那些为革命牺牲的老战友,我的贡献太少了,组织上给我的荣誉和地位太高了!”
他深感自己不再适合做领导工作。
于是,甘祖昌决定选择“解甲归田”。他连续向组织写了三份报告,申请回乡务农。
在申请书中,他写道:“我自五一年跌伤后患脑震荡后遗症,时常晕眩,不适合做领导工作。但我的手脚还健全,可以劳动。请组织批准我回江西省莲花县当农民,和乡亲们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其实当时,组织上已经在考虑安排他到上海、青岛长期疗养,还计划在乌鲁木齐郊区替他盖栋房子。
不过执拗的甘祖昌坚决要回老家。
将军当农民,甘祖昌是新中国第一人,有人评价说,他作为一个老红军,老党员,不图安乐享受,自愿回乡当农民,这在中国没有,在世界也少见。
从新疆到江西,全家 11 口人的行装只有 3 个箱子,却带了 8 只笼子,里面装着新疆的家禽家畜良种。
他的妻子龚全珍说:“当时走得急,生活用品老甘啥也不让多带。到了莲花,乡下蚊子多,买蚊帐、买被套的布票都是向亲戚朋友借的。”
1957 年8 月,甘祖昌开始在家乡大展身手。
为了改变家乡面貌,甘祖昌带领村中农民数次调查村中农田,开了数十次会议,充分动用了民众的力量,终于找到了改造农田的方法。
他亲自下田,用双手一抔一抔捞烂泥,带领乡亲们把200 多亩冬水田改造成了良田;他跟工友吃住在工地,和年轻人一起挑水泥、运材料,修建起了江山陂……
五年后,甘祖昌的家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本贫瘠的土地也变成了良田,乡亲们也都过上了好日子。
当时上级想出钱为他盖房子,被他拒绝了。后来,他自己出钱在村中盖了几间简朴的土屋。
1975年,人民日报报道了甘祖昌的事迹。
1977年,这篇文章还被选入了江西省初中语文课本。
1986 年 3 月,甘祖昌因病逝世,一只铁盒子是他留给妻子和儿女唯一的遗产,里面用红布包着 3 枚闪亮的勋章,那是 1955 年他荣获的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虽然,甘祖昌没有留下钱财,但这几枚勋章却是一笔非常珍贵的精神财富。
甘祖昌少将一心为民的故事,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他的故事会一直流传下去的,并且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