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有一年,钱学森感慨:“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

有一年,钱学森感慨:“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到了2005年,钱学森直接跟国家领导人来了个“钱学森之问”,那可是毫不留情地指出了中国教育体制的短板。他回国后,一门心思扑在“两弹一星”上,硬是让咱中国的核武器和导弹技术领先了世界二十多年。但就算这么牛的科学家,也对咱们的教育体系犯了愁。 你说这晚清到民国,虽然整天打仗,但愣是出了一大批大师级的人物。袁世凯那会儿,北伐打了两次,军阀们打得不可开交,外敌还趁机入侵,老百姓的日子那叫一个苦啊。抗战那会儿,北大、清华这些高校的学生,两千多人跑去当空军,结果回来的没几个。这一打,人才都断层了,新中国教育体系那是顶着压力,一步一步往前挪啊。钱学森大佬跳出来说了,咱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啊,问题大了去了!专业分得那叫一个细,学生们就跟钻牛角尖似的,光盯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跨学科的知识?不存在的!他觉得啊,要想创造力爆棚,得综合性学习才行。可现在的教育模式呢,光想着怎么解决问题了,跟找茬大赛似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本事?差点儿意思!爱因斯坦都说了,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牛多了,咱们的教育体系啊,得加把劲儿改进了! 你看,虽然这些年咱们也有几个诺贝尔奖得主,但人家那研究成果啊,多半是在国外教育、科研环境里搞出来的,跟咱们国内教育体系关系不大。再瞅瞅民国那时候的大师们,一个个留学归来,思想开放得跟花儿一样,视野宽广得能装下整个宇宙。新中国成立初期,那些归国的科研人员也是拼了老命给国家打基础。现在国际交流是越来越频繁了,教育体制也慢慢在改革,但要想来个质的飞跃,还得再等等。 钱学森这一问啊,不光是对教育的小思考,更是对咱们国家未来的大期待。得打破那些老掉牙的条条框框,培养出既有创新精神又能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这才算是回应了这个时代的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