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60年,北大才女王承书留下一封信,便抛弃孩子丈夫离开家,从此杳无音讯。直到1

1960年,北大才女王承书留下一封信,便抛弃孩子丈夫离开家,从此杳无音讯。直到17年后,她顶着满头白发回来,孩子们抱着她失声痛哭:“母亲啊,这些年辛苦你了!你是我们的英雄!”

王承书,这个名字听起来像是一个男人的名字,其实她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

她的名字是父亲按照儒家五经的顺序,给她取名为“承书”。

她的父亲是留过学的博士,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王承书自然也是优秀的。

18岁那年,王承书考上了燕京大学物理系,她是班里唯一的女生。

当时,一个女生选择物理专业,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而且这个专业太“冷门”,很多人都劝她换专业,可是王承书不为所动,她希望用自己所学,有一天能帮助中国的物理专业实现新的突破。

虽然从小体弱多病,但是王承书的学习成绩非常好,因为她比所有人都更努力,毕业后,她成了为数不多的能按时毕业的一批人,由于她的出色表现,王承书还获取了“金钥匙”“斐托斐”名誉学位。

王承书顺利毕业,也说明了她用实际行动打破人们固有的理念,女生也能成为物理专业的佼佼者。

之后,王承书又考上了研究生,成为了母校的老师。

在工作稳定的同时,王承书也建立了自己的小家。她的丈夫张文裕是燕京大学的同学,王承书大二那年,张文裕已经是物理系的助教了。

两人婚后不久,张文裕也成了一名年轻的物理教授,由于志趣相投,他们对彼此的工作互相支持和鼓励。

王承书曾说过:“女子能否干事业,绝不靠婚与未婚来裁定!而且要做一个对国家有用之人!”

虽然结婚了,但是她依然没有忘记当初学业物理专业的初衷。

婚后,由于在物理学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1941年,王承书获得了美国巴尔博奖学金,得到去美国密歇根大学学习的机会。三年之后,王承书获得了本所学校的物理学博士学位。

之后,他们一家人在国外过着优越的生活,但是她无时无刻都在想着回国,然而在当时的环境下,回国谈何容易。

后来经历重重困难,王承书和丈夫终于在1956年回国。之后王承书成为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理论研究室研究员,还兼任北京大学的教授。

“我回国之后就是要为祖国做贡献,所以国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

1958年初,钱三强找到王承书:“承书同志,国家需要你离开北大,到近代物理所我那里,搞铀同位素分离的研究,请你考虑考虑。”

王承书想都没想直接同意。

钱三强向王承书解释,国外在铀同位素分离研究方面是一个空白……

王承书:“既然是从头开始,总得有人去,我去吧。”

就这样,王承书办好手续就直接开始了工作。

可是没想到,两年后,钱三强再次找到王承书要她转行。

这次,王承书依然是“我愿意”。

“核扩散理论,和上次一样需要从头开始,而且还要隐姓埋名,离开北京,离开丈夫和孩子……

王承书没有半点犹豫或迟疑,给家人和孩子留下一封信后,她一个人背起行囊去了兰州。

从此以后,王承书和她的名字,便彻底消失在了所有人的视线中。

王承书所在的地方是大西北的第一座浓缩铀生产工厂,也就是后来的504厂。

当时铀炼厂的状况可谓惨不忍睹,苏联为中国提供的铀提炼厂还没有建成,就撤走专家,带走图纸,设备几乎成为了一堆废铁。

眼前的一切,都需要王承书和同事们“起死回生”。

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王承要付出比平时更多的努力和时间,工作条件艰难,她就带着同事们一起克服,没有计算器,他们就用笔一点一点计算。

就这样,王承书整日与枯燥的数据机器为伴,常年住在宿舍,三餐吃在食堂,有时忙得很久都不给家里打一个电话。即便有时回家,也抱着一大堆材料,在房间里一扎就是一天。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4年1月14日,在王承书的带领下,504厂成功产出第一批高浓铀,毛主席得知此事后,写下了著名的批注“已阅,很好。”

1978年之后,组织上考虑到王承书年龄已经很大了,让她结束20年的住集体宿舍的生活,回到机关工作。

回来后,她的孩子们3见到满头白发的王承书,流着泪水:“母亲啊,这些年辛苦你了!你是我们的英雄!”

回到机关后,王承书依然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工作着。

1973年,王承书提出激光分离法。在她的指导下,科研人员经过艰难攻关,在1991年实现了激光分离浓缩铀,树立了我国激光分离技术上一个重大的里程碑。

由她担任首席专家的几部科研书籍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她却要求不在这些书籍上署名,只为实现自己当初隐姓埋名的承诺。

1994年,王承书去世之前,立下遗嘱:把积攒的10万元钱和3万元国库券捐给“希望工程”,其余的存款全部交党费。

1994年6月18日,这位女科学家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是看他取得了什么。

王承书像那个时代的很多人一样,为了国家的事业,隐姓埋名,默默无闻,不求名不求利,这是一种舍身忘我的深明大义,深深地像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