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老师,你又请同学吃饭啦!”
前天晚上,记者在杭州第二中学的学生食堂,偶遇了高二班主任曹海奇。他正在给三名同学刷卡,请他们吃饭。
为啥请客?几名同学说:“二中有约。”
在杭州二中,同学们都熟知这个“暗号”。
“暗号”启动后,同学们可以和校长面对面,给校园“挑刺”,可以和老师约饭,可以和班主任约球、约长跑……说简单点,对学校或老师有需求或建议,都可以提。
约的途径也有多条,可以当面约,可以用人手一台的平板电脑线上随时约,还可以写在“二中有约”的专属笔记本,每周提交。
“老师请客,我们先占座”
学生经常找老师“约饭”
约饭的曹老师,不是第一次请客。有时他主动约三五名同学,有时是学生来约他。
“原因各种各样,有同学突飞猛进,吃饭鼓励一下。有同学状态不佳,那给他打打气,如果叫到办公室聊,总归有些紧张,边吃边聊就轻松很多。”曹老师说。
高一时班级参加运动会,获男子组团体总分第一名,女子组团体总分第二名,曹老师大手一挥,说“刷我的卡”。全班都沸腾了,冲进蕙风兰苑痛快地买了饮品和零食,这成为不少同学的快乐回忆。
有时,曹老师还会请学生到家里吃饭。他亲自下厨烧了几个家常菜,笑称手艺不好,但整顿饭,大家都很开心。
在二中,约饭的不只是曹老师,食堂里几乎每天都能看到不同的老师和学生坐在一桌,边吃边聊。
“你们今天吃得好丰盛。”“老师请客,我们先来占座。”这样的对话,常在食堂的饭点出现,尤其是晚饭时分。
对于高三学生来说,还有机会和书记、校长共进午餐。每次大考后,进步显著的同学就会聚在食堂,参加“校长有约”,书记蔡小雄请大家吃饭。“吃的还是食堂的饭菜,但味道却完全不一样,感觉被打足了气。”一名高三学生说。
校长有约“校长有约”已在二中实行多年。校长每周会批阅所有班级提交的“校长有约”,了解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学生对一周来各种活动与安排的思考,以及班级同学对学校发展的建议,大到课程设置,活动安排,小到课桌椅损坏,厕所水龙头漏水等,教学副校长每周与各班的学习委员也有个“约会”,了解课堂教学情况与学生对学习的需求。
现在的“二中有约”,是“校长有约”的2.0版,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和家长的需求,都能得到及时的回应。
比如食堂的饭菜能不能上点新?管后勤的老师说:安排!冬日暖锅就上架了。
操场扩建暂时被封,哪里去运动?体育老师紧急安排了几块场地,提供给同学们……
这就难怪有位二中毕业生发帖回忆校园生活,说:“有一年冬天太冷,我二中有约提了下,下午就开暖气了。这速度!”
四名北京大学大一学生
约高中老师踢一场球
高中的校园生活里,除了卷学业,运动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经常请同学吃饭的曹老师,还是校园跑步榜上经常霸榜的“一哥”。除了是班主任,作为物理竞赛教练的他,时常要把一群很宅的竞赛生拉到操场,怒跑几圈。前两天他在智能操场跑完步,以12.4公里荣登教工榜榜首。
如果说曹老师是操场的“王者”,那“制霸”球场的就是郦勇老师了。
约他打球的同学可真不少,大家集体点赞郦老师水平不错。昨天下午,他还和几名男生打了1小时的篮球。工作之余,他经常与学生一同运动锻炼。
上个学期,他带出的四名毕业生——现都是北京大学大一学生,回母校时,专门找他约了一场球。“几个孩子看来大学没少踢,球技长进了。”郦老师笑说。
郦老师喜欢穿运动T恤,常被认作体育老师。
“现在的节奏快,压力大,身体好是基础。另外,运动也是个很好的情绪出口。”郦老师说,当老师十几年,运动是他增进师生关系的“万金油”。
今年一次大考过后,班里有名男生没能达到自己的预期,情绪有些低落。郦老师就带他在跑道刷圈,男生想说话,他就“捧哏”几句,不想说话,两人就默默走路。渐渐的,学生的心情就平复了。
粗犷的郦老师,也有细腻的一面。前段时间樱花开了,他带着全班同学走出校园,到滨江很红的樱花跑道,边赏花边运动,家长看了都羡慕。
有妈妈说:“真想不到,高中生还能上这么浪漫的一节课。”
排号子约面批
有老师一周辅导作文上百篇
班里语文平均分120+
早上约晨跑,中午约饭,下午约打球,晚上的时间,同学们主要是分学科约老师面聊,查漏补缺。比如高三班主任张宝老师几乎每晚面批作文,同学们都是自觉领了“号子”去排队的。
前不久结束的杭州市二模,他们班语文平均分超过120分,其中作文板块得分更是逆天,绝大部分同学都超过47分,十多个同学作文达50分及以上。这和张老师的面批作文分不开。
“竞赛班里都是学霸,理科都强悍。最后的比拼就在语文,所谓‘得语文者得天下‘。我一般每晚面批15人左右,同学们走进自修教室,先看看已经有哪些同学在等候了,然后默默地给自己排个号。”张老师说,有时候,同学也会一起听老师点评面批某同学的作文,在互相学习中促进自身提升。
写作都是个性化问题,平均一篇作文2-3个来回,提出修改意见,学生改好再看,再改。就在这样的训练下,全班作文平均分从之前的44分不到,已经提升到47分以上。
“我带两个班的语文,毛估估一周面批下来,要看上百篇作文。”张老师说,距离高考还有一个月,为了给同学们加点信心,他把班级群名改成“语文底线125分”,家长都被逗乐了。
每天晚上,是老师们线下答疑最密集的时候。而线上答疑,则是从早7点到晚10点,老师们持续十几个小时的陪伴。
去年,凭借一学期线上答疑4500条“夺冠”的英语老师王添添,以“秒回”的速度著称。
能做到这一点,王老师说,主要是把答疑App装进手机了,这是她日常最常用的聊天软件,使用频率超过微信、钉钉。每天差不多都有100条的答疑咨询等她回答,线上能解决的快速回复,解决不了,线下再约。
“线上线下来回切换,也让我和同学们关系越来越亲近。线上交流后,再‘社恐’的孩子路上遇见都会和我主动问好,还会常到办公室问问题。”王老师说。
约老师不是学生的专利
家长接待室里经常满座
和老师有约,人可以随便选。约学科老师可以,约班主任可以,年级主任也能约。
这不,年级主任吴亦巨刚被同学约了,要参加明天的课本剧表演,他受邀在《愚公移山》中,担任“智者”一角。前两天课后就被同学叫去排练了。
约老师聊什么,主题也可以随便定,比如有些同学喜欢找老师,聊一聊对未来的规划。
回复手速飞快的王老师,办公桌上有几本书翻得卷了边,包括打印出来的各高校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历年《普通高校招生计划》和《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投档及专业计划》等,每本书的扉页上贴满便利贴,记录着她为不同年级学生定制的升学路径。
她的上一届学生中,高一选科前有名男生来找她,对政治、历史和物理都很感兴趣,但物政史这种大文大理的组合实在罕见。
“我从他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出发,支持了他这个大胆的决定。高二分班后,他正巧成了我的学生,我们之间交流越来越多后,考试遇到挫折时,他把我这里当‘树洞’。”王老师说,这名同学就是杨哲,去年高考全省名列前茅,成功圆梦北京大学。
和老师有约的,除了学生,还有大批家长。
学校有个家长接待室,每年开学前,经常全天满座。都是班主任老师提前和家长见面,聊聊孩子,为新学期做准备。
所以即便是新班级,也有老师能在开学第一天,就把全班同学的名字记得差不多,甚至连兴趣、特长都记牢。
学校还开出“家长课堂”,前段时间就邀请了高亚兵教授为高一年级家长带来了《家长如何与高中生有效沟通》专题讲座,收到不少点赞。
师生们挂在嘴边的“二中有约”,其实从进入校园的第一次鸣钟仪式,就启动了。
“每年开学典礼,全体师生在赤子之钟前,齐诵《赤子宣言》:‘我们在此铭心相约,一切皆不能将我与祖国的命运分开......’,已历经数十年。从最开始的与祖国命运铭心相约,细化到师生之间各种‘相约’,渗透在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里。”学校党委书记蔡小雄说,“二中有约”已成为学校的一个德育品牌。
这些青春期的孩子,在校园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或困惑,可以约老师,可以约行政干部,还可以约校领导,可以约吃饭、约打球、约读书会、约家访、约假日郊游......只要学生提出合理诉求,学校都会想方设法去满足。
这两年,因为师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可“约”的范围就更大了。线上线下结合,打造出一个高效的学习、交流圈。
在二中张弛有度的育人氛围中,"宽严相济"的教育智慧不仅促进了师生、家校间的良性互动,更编织出以爱为经、以责为纬的成长网络,让每个生命都能在规则护航与人文关怀中绽放独特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