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兼四镇!带甲三十万!掌控数千里疆域!玄宗养子,盛唐第一节度使 王忠嗣!这一连
身兼四镇!带甲三十万!掌控数千里疆域!玄宗养子,盛唐第一节度使 王忠嗣!这一连串响当当的名号,搁在开元盛世的朝堂上,能把满朝文武的腰杆子都衬得直了几分。长安城里的百姓嚼舌根时都说,王忠嗣跺跺脚,大唐的半边天都得跟着晃三晃,可谁能想到,这尊威风八面的战神,最后竟在权力的漩涡里栽了跟头。
天宝初年的一天,王忠嗣在河西节度使的营帐里,盯着墙上的地图发愣。斥候刚送来急报,吐蕃大军正在边境集结。他摩挲着腰间玄宗御赐的金错刀,突然咧嘴一笑,露出两颗被酒渍染黄的虎牙:“来得好!”当晚,他亲率三万骑兵,顶着漫天风雪奔袭数百里,在青海湖旁打了吐蕃一个措手不及。这场仗打得那叫一个漂亮,唐军的战旗插满了吐蕃的营垒,缴获的牛羊漫山遍野,连吐蕃赞普的大帐都成了王忠嗣的临时指挥所。
消息传回长安,玄宗乐得直拍大腿,拉着杨贵妃在宫里摆宴庆祝。满朝大臣纷纷上表,说王忠嗣是“大唐军神转世”。可也有人皱起了眉头——四镇节度使的权力本就大得惊人,如今再让王忠嗣立下这么大的功劳,万一他有了异心可怎么办?李林甫摸着山羊胡,盯着奏折上“王忠嗣”三个字,眼神里闪过一丝阴鸷。
要说王忠嗣这人,打仗是把好手,可在朝堂上却像头倔驴。玄宗想让他攻打石堡城,说拿下这座城就能震慑吐蕃。王忠嗣却梗着脖子反对:“石堡城易守难攻,硬打会折损数万将士,不值!”这话传到玄宗耳朵里,老皇帝的脸当场就黑了。一旁的安禄山却偷偷乐开了花——他早就眼红王忠嗣的兵权,这下可逮着机会使坏了。
安禄山在玄宗跟前添油加醋:“陛下,王忠嗣手握重兵却抗命不遵,还说什么‘与太子交好,愿奉太子为帝’……”这话像根毒刺扎进玄宗心里。太子李亨是王忠嗣的发小,两人从小一起在宫里长大,关系好得穿一条裤子。可在皇权面前,再深的情谊也能变成催命符。
很快,王忠嗣就被召回长安,从四镇节度使贬成了汉阳太守。昔日威震边疆的大将军,如今只能对着空荡荡的书房发呆。他抚摸着墙上的弓箭,想起年少时在玄宗膝前学骑马的光景,想起战场上同生共死的兄弟,眼眶不由得红了。有老部下偷偷来看他,劝他起兵清君侧,王忠嗣却摆摆手:“我若反,大唐的百姓又要遭多少罪?”
天宝八年,王忠嗣郁郁而终,年仅四十五岁。他死后第二年,安禄山就发动了安史之乱,曾经繁华的大唐瞬间陷入战火。有人说,如果王忠嗣还在,安禄山绝不敢造反;也有人说,就算王忠嗣活着,在玄宗的猜忌下,又能有多大作为?这位盛唐第一节度使的传奇与悲剧,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盛世背后的裂痕,也照出了权力游戏的残酷。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