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47年,36岁的钱学森回国探亲,他的父母见他都三十好几的人了还是孤身一人,便

1947年,36岁的钱学森回国探亲,他的父母见他都三十好几的人了还是孤身一人,便开始各方打听为他寻找合适的姑娘。

他母亲还跑到蒋家去打听小三有朋友了吗,钱学英知道钱学森要找朋友后也开始为他物色身边适龄的姑娘。

她脑袋一转,想起自己的两个闺蜜年龄正合适、也是被催婚的一员,就开始张罗着把几个人凑在一起聊一聊。

几天后,他们约着一起去吃个饭聊聊,但钱学森一直干坐在那里,根本不敢看左右两边妹妹带来的朋友,两只眼睛倒是没从钱学英的身上离开过,看他这幅模样,待女孩走后钱学英便开玩笑似地说:“没看出来啊,你看我不是很大方吗?”钱学森只是笑笑不说话。

这次相亲失败之后的一段时间,钱学森去钱学英家去得很勤,说是去看望伯母,实际上就是想多见见钱学英。

他旁敲侧击得知蒋英如今还没有对象,心中大喜,只是他的假期已经不多了,所以事情要尽快敲定,争取把小英带回去。

后来,有一次钱学森在上海做学术演讲,他发现钱学英就坐在台下,他心里有些激动,于是在演讲结束后,主动提出送钱学英回家。

到了蒋英家里,钱学森犹豫片刻,忽然直接跟蒋英说:“你跟我去美国好吧!”

这突如其来的直男式表白,让钱学英措手不及,她当然知道这句话背后的深意是什么,只是她还没往这方面考虑过,便回道:“我们这么多年都是兄妹相称,我们还是多交流交流再说吧”。

别看钱学森待别人害羞,此刻却是异常地坚定,他翻来覆去表达的意思只有一个——不行,你现在就跟我走。

但钱学英这时还不知道自己对这个哥哥到底是以什么关系来看待的,这之后几天,钱学英都在为这件事困扰,想确定一下自己对他到底是什么心意,也多亏了钱学森后面不断大胆而热情的示爱,钱学英“投降”了。

后来钱学英自己回忆,当时追她的人并不少,但她都没看上,这很正常,一个自身条件这么好的人,普通男人是无法入她眼的。

而她非常崇拜有学问的人,钱学森36岁就做到了正教授,得到众人的敬仰,正是她会中意他。

之后钱学森母亲知道了他俩的事后,很是高兴,之前打听到小英还没有谈朋友,就一直想着把她变成自己儿媳妇,没想到儿子这么争气,还没等她出手就把媳妇拐回去了。

钱学森母亲从他们小时候就喜欢钱学英,那时候夫妇俩想给钱学森再生一个妹妹,但碍于局势,还是打消了这个想法。

说起来比较有趣,他们一家到了蒋家,钱父钱母看到蒋百里家有数朵“金花”,心里看了直痒痒,就问他们能不能过继一个女儿给他们。

当时“过继”的情况非常普遍,蒋百里看在关系很好的份上很快也同意了,蒋英也就被这么给抱了回去,并改名为“钱学英”。

这一年,蒋英才3岁,钱学森11岁,这时候钱母就很喜欢蒋英了,还想着以后能不能做自己的儿媳妇。

十几年来,她们二人志趣相投、无话不说,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每天过得也很快乐,但时间长了蒋家也想念自己的女儿,于是反悔把孩子要了回去。

临别之时,钱学森恋恋不舍地对蒋英说:“妹妹,不要忘记我,我一定会回来的”。蒋英没有说话,却笑得更灿烂了,将这句话一直记在心头。

蒋英回到蒋家这一年,24岁的钱学森正要准备去美国留学。得知此消息以后,蒋英托人送了一本《唐诗》给他,让钱学森不要忘记祖国,不要忘记她。

钱学森非常珍视这本书,在外求学期间一直将其带在身边。也许这本书就是坚持钱学森在海外多年的念想吧,每当想念家乡,想念“妹妹”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离祖国也更近一些。

也许就是那点念想,让钱学森回国之后也一直挂念着蒋英,依然保持着最初的那份纯粹,也好在两人心意相投,在示爱成功没过多久,蒋英就答应了钱学森没有任何浪漫可言的求婚。

两家是世交,这二人又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妹”,很快两人的婚礼便在上海和平饭店举行了。或许,爱情最好的样子,就是我喜欢你,而你刚好也喜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