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28岁中国姑娘执意要嫁给82岁老外,父亲勃然大怒,女孩说:“他救过很多中国人的命,我只爱他!”父亲:“如果你非要嫁给他,那就断绝父女关系!” 吴似丹,1924年出生在北京,她的父亲是吴明远,中法实业银行的总经理。伯伯吴鼎昌在政界和商界都是赫赫有名的人物,而北洋军阀吴佩孚和吴似丹更有着更进一步的姻亲关系。 虽然吴似丹不是家中唯一的孩子,但因为长得漂亮可爱,又聪慧大方,所以父亲对她宠爱有加。可以说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里,可以说是非常幸福了。
可是她的生活也应了那句“上帝给你开启了一扇门就会关闭一扇窗”的老话,虽然吴似丹的人生看起来如此完美,但是她的身体却不好,她的肺部有很严重的病。 家人为她找了很多明医,尝试了很多种方法,但她的身体仍不见明显好转。
后来有人告诉她的父亲,有一位有名的法国医生贝熙业也来到中国了。
贝熙业初到中国时的职务是法国驻天津总领事馆医官,同时在北洋海军医学堂教书。
不久,他调任法国驻北京公使馆医官,并被聘为总统府的医疗顾问,还担任了圣米歇尔医院(俗称“法国医院”)的院长。
后来为给身患肺病的家人提供一处良好的疗养之所,贝熙业租下这里的山场,建起了贝家花园。
听到这个消息,她的父亲马上找人请来了贝熙业,希望他能帮自己的女儿调理身体。
贝熙业第一次看见吴似丹时,便很喜欢这个小女孩,只是太瘦弱了。
经过诊断后,发现她的病并无大碍,但需要呼吸新鲜的空气,多运动,然后给她开了一些药,便让她回去好好休养。
吴似丹经过了贝熙业的治疗之后,果然好了很多。
然而,在贝熙业多次来到吴家医治吴似丹的病后,两个人逐渐相互了解,慢慢产生了情愫。
1939年,吴似丹作为特别生进入辅仁大学美术系学习。
而吴似丹在读书期间,也经常到贝熙业的贝家花园做客,非常喜欢和贝熙业相处。
1942年,吴似丹毕业,但是她毕业后并没有去找与她专业相关的工作,而是选择学习护理的技术,到了贝熙业诊所给他帮忙。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期间,贝熙业的诊所收治了大批伤员,他自己又要往根据地送药材,常常忙得不可开交,所以诊所急需人手帮忙。
那个时候,由于汽油成为战略物资,无法开车,年过七旬的贝熙业就蹬着自行车,冒着生命危险运送药品。从大甜水井胡同到贝家花园有40多公里,骑自行车需要大半天,还要驮运药品,这对已年过七旬的贝熙业而言,其困难可想而知了。
他的贝家花园成为抗日伤残军人临时诊所,成为地下党员的中转联络站。由于贝熙业的身份特殊,日本鬼子也不敢贸然闯入,很好掩护了我党革命人士。
吴似丹的到来,可以说帮助贝熙业解决了燃眉之急,不仅在工作上帮了他,也给他的生活带来一丝光亮。
在贝家花园诊所,吴似丹还向贝熙业借了医书,在空闲之余学习一些简单的医护知识。贝熙业对吴似丹刮目相看。
吴似丹清理伤员血淋淋的伤口时,面不改色,消毒,包扎,十分迅速。她还总是安慰鼓励伤员们,大家都很喜欢她。
长期的相处,让两人的感情越来越好。
1947年的一天,贝熙业积劳成疾突然病倒了,经诊断,贝熙业患了心肌梗塞,幸亏治疗及时,才保住了生命。
两人之间本来就有着深刻的感情,经过这次大病之后,吴似丹觉得贝熙业年龄越来越大,她不想让两人之间的情分就这样朦胧下去,于是她提出了要和贝熙业结婚的想法,这样以后也能光明正大的照顾他。
可是,当她将想法说给自己的家人时,所有人都持反对态度。尤其是她的父亲,他不能忍受自己的女儿跟一个年纪比他还要大的人在一起。
然而,家人的劝说并没有起到任何效果,吴似丹依然一意孤行。
为了和贝熙业结婚,她跟家人断绝了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贝熙业作为法国人收到了通知:要么放弃法国国籍,继续留在中国;要么独自一人回国,永远不能再回来。
为此,贝熙业还给周总理写了一封信,最终周总理同意吴似丹和贝熙业一起回国。
当初两人离开中国时,由于过于仓促,两人身上只有几十块钱。所以,他们只能回到乡下,靠干粗活为生。吴似丹很自然地承担了家里的重活,贝熙业因为上了年纪,也是有心无力了。
没多久,吴似丹生了一个儿子,可是贝熙业仅仅只陪伴了自己的孩子三年时光,便不幸离世了。
吴似丹独自一人将他们两人的儿子抚养成人,整整守寡53年,一直到吴似丹89岁去世,她都是一个人。
有人问她后悔吗?她微微一笑“从未后悔过”。
吴似丹用她平凡的一身向世人证明了,爱一个人,真的可以爱他的一切!即使他不在你身边了,只要心中有爱,就不会孤单。
吴似丹和贝熙业的相遇,可以说是彼此的救赎,他们两人的感情已经超越了多重身份,他们是知己,是师徒,更是爱人。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不过,吴似丹和贝熙业的爱情极为缠绵悱恻,她的做法让人感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