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47岁的数学奇才陈景润,娶了29岁女军医由昆。当时陈景润说:“我想过了,如果你不同意,我将终身不娶。”
就是这句话,让陈景润顺利地娶到了由昆。
结婚那年,陈景润47岁,开心的像个孩子,逢人就说“我结婚了”。
1933年5月22日,陈景润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城门镇胪雷村。陈景润的父亲是邮政局职员,母亲没有工作。
他的母亲一共生了12个孩子,可是只活了六个,其中陈景润排行老三。上有哥哥和姐姐,下有弟弟和妹妹。陈景润就成了那个不被重视的孩子。
由于不被重视,陈景润就成了特别安静的孩子,他可以安静到让家人感觉不到他的存在。他经常捧着一本书,安安静静地读书,在外人看来,他就是沉默寡言的孩子。
上学期间,陈景润的各科成绩都很好,尤其是数学成绩。
后来,陈景润借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福州英华高中上春季班。
课余时间,陈景润会一个人去学校的图书馆看书,也许和他小时候养成的安静的性格有关。
他喜欢看的书都是一些让同龄孩子感到头疼的书,比如《高等代数引论》和《达夫物理学》这一类的书籍。
而且他特别喜欢数学课,不是因为被迫,他只是因为爱好数学,演算数学习题占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
由于成绩优异,读高三的陈景润就被学校里的老师推荐到厦门大学数理系,而且很快,他就被厦门大学数理系破格提前录取了。
然而大学还没毕业,陈景润就被派到了北京四中去教书了。
1957年10月,华罗庚发现了他的才能,将他调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
1965年,陈景润发表了一篇《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的论文,在数学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后来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陈景润的这一发现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73年他就发表了“哥德巴赫猜想”的“1+2”证明过程,引起了国际数学界的轰动。
然而在中科院的几年里,陈景润更是将每天大量的时间用来研究数学题了,他的身体被拖垮了。
1978年,陈景润因为过度劳累来到309医院进行身体调理。
没想到在这里,他却遇见了一生的伴侣。
当时309医院里有个医生叫由昆,她身着白大褂,头戴白布帽,面戴白口罩,身材苗条,姿态优雅,性格阳光,她负责陈景润所在的病区。
她每次查高干病房的伙食情况时,由昆发现陈景润只吃面条和荷包蛋,便建议道:“陈教授,食物多样化有助于营养平衡……”
“谢谢由大夫,面条鸡蛋有营养又好消化。”
陈景润解释说,“这样的伙食让我非常满意。”
陈景润每次见到她都心旷神怡,他觉得自己应该是喜欢上了这个美丽的女医生。
于是陈景润每天都很期待见到她,而且总是找到话题和她交谈。
在交谈中,陈景润了解到,由昆是辽宁人,之后跟着父亲的部队到了武汉,1969年成为解放军战士。1977年11月,身为武汉军区156医院的医生,她到309医院进修。
而且最重要的是他知道了由昆目前是单身,这让陈景润欣喜若狂。
他对由昆说“我想和你生活一辈子!”
由昆拒绝了。
“我知道,这对你不公平,但我是真心的。如果你不答应,我将独身一辈子!”陈景润如是说。
由昆听了这话,犹豫了,她写信询问父亲的意见,没想到父亲同意了,“你们的年龄、名望差距很大,谨慎对待是对的,他能向你表白情感很不易,应理解……看来,陈景润同志是认真的,你不要拒绝他,不要伤他的心。”
由昆答应了陈景润。
由昆的芳心终于被打动了,一天,陈景润兴高采烈地回所里宣布:“我有对象了!”
1980年8月25日,陈景润与由昆领取了结婚证。
1981年,陈景润和由昆的儿子出生了,一家人欢喜得不得了。陈景润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字叫陈由伟。
有了儿子后,由昆又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陈景润很心疼,就主动分担家务,可是由昆不让他干,她觉得丈夫只要做好研究就行了,家里的事情由她操心。
陈景润身体不好,由昆根据他的性格和体质特点,有针对性地购置了一些健身器材,安装在书房里,并约法三章,要求丈夫每天进行操练。
陈景润一贯不怎么在意外在形象,再加上去理发店和公共澡堂都要排队,而他又舍不得花时间去排队,所以头发往往留得比较长。为此,由昆自己学会了理发手艺,亲自帮他理发,并在家里安装了洗浴设施。
由昆的无微不至,让陈景润感到温暖。
1996年3月19日,陈景润在北京医院去世,年仅63岁,去世前,他表示,要把遗体捐赠给医院,这是他能为科学事业做出的最后一次奉献。
对于丈夫的决定,由昆全力支持。
陈景润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上天也厚侍于他,让他在人生中遇到相知相爱的由昆,打心底里心疼地、爱护他,与他共同走出一条幸福的人生之路。
虽然他们的婚姻很短暂,但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为了对方全心全意付出的精神,以及为爱不求回报的品质,都值得很多人钦佩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