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第十三届“浙江青年五四奖章”名单公布,之江实验室研究专家冯毅榜上有名。
冯毅,一位用算法破解宇宙密码的“天文猎手”。
在这位90后科学家看来,“科学研究从没有无效功,每一次试错都是与真理的近距离对话”。
他被称为“非典型科学家”,两次创业后投身科研,在形象上,也打破了人们印象中科学家不苟言笑的刻板印象。
他穿着一件印着“不要回答”的T恤,却耐心又热情地回答了“什么是快速射电暴”的问题。
这是一种非常剧烈的宇宙爆发现象,持续时间非常短,通常只有1‰秒,比人眨眼的时间还要快几百倍。不过,它在毫秒量级时间里释放出的能量,可能比太阳一年释放的能量更多。
“如果有谁知道怎么产生这么高能量,就有可能帮人类解决能源危机。”冯毅说。
快速射电暴是当代天文学中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大多数快速射电暴都来自银河系外,是宇宙深处发出的遥远信号。这种还未得到公认解释的天文现象,勾起了冯毅无限的好奇心。
太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月亮是怎么轮转的?
幼时的冯毅仰望满天星斗,小小的脑袋里不断蹦出毫无边际的想象。
冯毅从来不参加补课,也不参加培训班。他的童年读物,是“顶尖科学家的故事”,特别是牛顿、爱因斯坦。他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和他们一样出色的科学家。
这种热情贯穿了冯毅的整个学习生涯,从初中开始,他几乎每天自学到晚上12点。后来,他通过物理竞赛保研到清华物理系,并在本科毕业后前往美国加州深造。很快,他就以“一作”身份在顶级期刊《Nature》正刊发表了论文。
本科毕业时,密室逃脱刚刚兴起,冯毅和同学入股密室逃脱,最好的时候,一天能进账五六千元。他还做过手游。
几番尝试之后,他忽然顿悟:唯有浩瀚星河里的未解之谜,才能点燃自己的永恒的热情。
带着这份清醒,他投身实验室,在天文计算领域“大杀四方”。
2016年,冯毅加入清华大学讲席教授、中国天眼FAST原首席科学家李菂团队,面对“快速射电暴”这个困扰全球天文界10年的未解之谜时,他像一位发现了新大陆的探险家。
“每个未解之谜,都是科学进步的阶梯。”为了校准脉冲星偏振数据和计时,他尝试了数百次实验,为后续快速射电暴领域的成果打下了基础。
冯毅首次提出统一解释重复快速射电暴偏振频率演化的机制,这项创新性成果登上《Science》封面,国际同行惊叹——“为最终揭开快速射电暴起源提供了关键的观测证据”。
冯毅并不满足于已有的成果,在之江实验室天文计算研究中心,他带领一支年轻的团队,构建起全球最大的快速射电暴数据库Blinkverse。目前,这个数据库已汇聚6000余例观测数据,被超过45国7000多位用户使用。有学者感叹——“是中国给全球科学共同体的礼物”。
“科学家就是要有挑战未知的勇气。”冯毅透露,他正在和团队一起打造全球领先的天文领域模型。
“我想利用它,解决更多的未解之谜。”冯毅满怀憧憬地说,眼神中充满了坚定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