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太原兵工厂的刘贵福,听说八路军打了胜仗,就带4个工友,打算去投奔八路军。谁知,出发当天,却变成了16人跟随! 在抗日战争烽火连天的岁月里,山西太原兵工厂里藏着一位不穿军装的“武器大师”。 这个名叫刘贵福的山东汉子,从小跟着师傅学修枪炮,靠着摸爬滚打练就了一身绝活。 1937年秋天,当日本人的铁蹄踏进华北时,三十岁的刘贵福听到八路军平型关大捷的消息,心里像烧起一团火——他要把手艺献给打鬼子的队伍。 那天清晨,刘贵福本打算带着四个老伙计悄悄上路。谁料走到厂门口,乌泱泱站了十六个人,都是平日里闷头干活的钳工、车工。 有个叫孙云龙的师傅攥着半块烙饼说:“老刘,咱这手艺不能给阎老西造枪打自己人!”这群穿着补丁摞补丁工装的汉子,硬是揣着锉刀、卡尺,徒步七百多里走到了延安。 八路军正缺枪少炮,朱老总听说来了帮兵工厂的“老师傅”,亲自到窑洞口迎接。 刘贵福挽起袖子就干,带着大伙儿两个月修好一百多挺机枪。 有个机枪连的排长摸着锃亮的枪管直念叨:“这下可不用拿膛线磨平的‘老牙货’和鬼子拼命了!” 1939年开春,毛主席说要“自己造枪”,刘贵福领着二十来个工人,在茶坊村腾出的马厩里搭起作坊。 没有车床就用石磨盘改钻床,缺钢材就扒铁轨,核桃木削的枪托还得拿桐油浸透。 那年四月,他们捣鼓出第一支“无名氏马步枪”,比三八大盖短一截,枪管上倒扣着三棱刺刀。 彭老总试枪时一甩手腕,刺刀“咔嗒”就弹出来,乐得直拍大腿:“这玩意儿捅鬼子可比砍刀利索!” 这支土枪在边区展览会上出了风头,毛主席端着枪瞄了半天,扭头对军工局长说:“使上自家造的枪,腰杆子硬三分!”展览会还没散场,刘贵福就接到新任务——带着样枪上太行山建兵工厂。 他们在黄崖洞的石头缝里搭起厂房,用纺车改膛线机,拿风箱当鼓风机。有个老工人打趣:“咱这是孙猴子炼丹,土灶里炼真金。” 1940年“八一”建军节,刘贵福团队捧出新改进的步枪。 枪身只有三斤半重,准星带调节螺丝,战士们跑山路不累赘,白刃战甩刺刀快如闪电。 彭老总当场赐名“八一式”,还特意叮嘱:“多造!给每个战士都配上!”到抗战胜利那年,太行山的兵工厂统共造了八千七百多支这样的枪,比缴获的鬼子枪还受欢迎。 新中国成立后,这个修械所学徒出身的“土专家”当上了国营大厂厂长。 1966年秋天,五十九岁的刘贵福病逝在北京。 五十六年后,他儿子刘国梁翻出压箱底的宝贝——父亲亲笔写的《对数及其用法》、带毛边的工作笔记,还有泛黄的“特等劳动英雄”奖状,全捐给了山东宁津县档案馆。 2022年5月6日的《大众网》报道这事时感慨:“老英雄的算草纸,藏着中国兵工的筋骨。” 如今走进军事博物馆,还能看见玻璃柜里那支带折叠刺刀的“八一式”。枪托上的核桃木纹路早已磨平,准星却依然锃亮,仿佛还在述说当年山洞里叮当响的铁锤声。 信息来源: 大众网 2022年5月6日《“八一式”马步枪发明者刘贵福后人为宁津县档案馆捐献珍贵红色档案》 解放军报 2020年9月4日《八一式马步枪的非凡“履历”:抗战烈火中锻造的称手利器》 山西省人民政府网 2021年7月11日《【转型进行时】追寻红色印迹 赓续红色血脉(五)》 中国军网 2020年9月4日《抗战烈火中锻造出的马步枪》 山西科技传媒集团 2022年6月22日《革命根据地英雄记 | 中国“第一步枪”设计者刘贵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