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淅川县大旱,一少年去找水,路上被东西绊了一下,转身踹了那东西,却发现是一块铜,马上回家喊大人挖,没想到这铜越挖越多,越挖越多……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8年的盛夏,淅川县的天空像被炙热的火焰封死了一般,毫无降雨的迹象,地里庄稼枯萎,河床龟裂,风吹起干土,卷起一股股迷人的黄尘。 那年,村里人最常挂在嘴边的词,就是“水”,深井见底,水塘干涸,牲畜口渴哀鸣,孩子们捧着瓦罐守着井口,只等下一场遥不可及的雨。 一个放羊的少年在烈日下挥着鞭子,羊群懒洋洋地在稀疏的草根上啃着干草,他沿着干裂的河床一路走着,想着父母说要去北边看一口还可能有水的井。 炽热的土地仿佛在脚底燃烧,天边的云块一动不动,像冻住的热浪,他低头数着脚下的干裂痕,不料被什么东西猛地绊了一下,整个人扑倒在地,膝盖和手肘被尖利的土块擦破,血顺着灰尘流了下来。 他哽咽着揉着腿,泪水模糊了视线,恼怒地一脚踢向那块让他跌倒的东西,剧烈的疼痛从脚底传来,那物坚硬异常,不像木头,也不像石头。 他愣住了,俯身扒开周围的浮土,只见一截冰冷的青铜边缘裸露在外,表面有着模糊的花纹,那光泽即便在炙热的阳光下,也透着一股深沉的冷意。 他的第一反应不是将这奇怪的东西带走,而是飞奔回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男人听完,脸色一变,立刻招呼家里人扛起锄头和铁锹赶往河床。 那个地方离村口不过几百米,一群人气喘吁吁地围住那块青铜开始挖掘,第一铲下去就传来“当”的一声,工具被弹了回来,众人挖开外围的土壤,惊讶地发现下面并不只是一个小块,而是更大的一片金属器物。 泥土被一层层揭开,一只巨大的鼎逐渐显出轮廓,周围还有数件大小不一的青铜器,散布在干涸的河床中,父亲的手不自觉地抖了一下,小声嘀咕着会不会是古墓。 风吹动干草,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像是遥远时代的回音,有人提议不能再动,必须报告村干部,几人留下看守,其余人回村找人。 不久,当地文物管理部门接到消息赶来,专家们仅看了一眼就确认,这是极为罕见的大型青铜器遗存。 警戒线很快围了起来,村民们被请出河床边,挖掘队伍在现场拉开阵势,勘探仪器与考古工具接连上场,一场抢救性的发掘悄然展开。 三天三夜,考古人员不眠不休地作业,一座楚国时期的贵族墓葬群在黄土地中缓缓显现,56件青铜器从地下重见天日,它们布满绿锈与水渍,带着时间的痕迹与沉默的威严。 最大的那件鼎高近一米,纹饰繁复,鼎口镶嵌着六条雕刻精细的龙形图案,仿佛正从青铜中腾跃而出。 铭文在器壁间被发现,经初步辨识,为“王子午”所铸,这一线索让历史学者激动不已,王子午,楚庄王之子,是春秋时期楚国王室的重要人物。 这批青铜器的等级极高,其中部分属于周代礼制中才有资格拥有的“七鼎制”,只有诸侯国王或其宗室能配备。 随着发掘深入,这一墓葬区被确认属于春秋楚国时期的核心贵族区域,这些器物不仅精美绝伦,还在工艺上有着重要价值。 其中多件使用的是失蜡法铸造工艺——一种早于文献记载千年的技术,原本被认为起源于印度,如今却在淅川的河床下得到了最有力的中国证据。 水终究没有找到,少年没能为家里带回哪怕一滴清凉,但他一脚踢出尘封两千年的历史,引出一座被时间遗忘的王室墓地,也让中国古代铸造技艺再添实证。 这个看似普通的村庄与那个跌倒的少年,因一次偶然的发现,成了历史进程里难以忽视的注脚。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中国文化报——王子午鼎:七鼎之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