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苏联违约,召回了在华科学家。临走时,一苏联专家悄悄告诫核研所:“你们有王就够了,他是核武研究专家,即便我们离去也无妨。” 那个时候,很多人都还没有意识到,咱们国家,手握怎样一张“王炸”,但王淦昌这个名字,注定会在多年后,响彻全世界。 苏联毁约那会儿,咱们国家很多科学家都很沮丧,没了苏联的帮助,大家都不知道要往那个方向努力。 苏联这事儿做的绝,走的时候,什么东西都没有落下,说好的“科学无国界”说好的“革命友谊”呢? 他们甚至连平时做实验用的演练图纸都一张不落的收走,看着我们很多研究人员泄气,王淦昌站了出来。 没错,他就是苏联人口中的“王”,在当时的中国科学界,他的确是王者般的存在。 王淦昌的父亲是名赤脚医生,美誉四乡传,帮助了很多老百姓,这对他个人品德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他从小就知道“奉献”。 只可惜他的父母走的太早了,他在外婆的细心呵护下成长,吃苦耐劳的本事学的很透彻。 凭着这一股狠劲,他考上了清华,他面容消瘦,却步履从容的走进了清华园,那是他梦开始的地方,而他的梦想,正是“民族富强”。 之后,他出国深造,那时候,国外的确掌握着更先进的科学技术,他想要报效祖国,就必须走这一步。 但是,当时的他,作为一个中国人,也遭到了很多不公,那时候,他更坚定了决心,一定要帮助祖国的科技事业腾飞,只有强大,才有底气。 在中国,他是顶尖的优秀学子,但到了世界一流的柏林大学,那便是精英云集,他并不自卑,为了不让自己的理论跟不上科学实验,他近乎疯狂的学习,任何教学和研究活动他都不会错过。 醉心于科研验的他,开始探索中子的奥妙,甚至提出了相关的方案,这个发现让他十分兴奋,只可惜,实验因为导师的原因并没有继续。 可他的发现却被别人堂而皇之的拿走,之后,英国某科学家,根据他当年的构想,取得了科学上的重大突破,甚至获得了诺贝尔奖。 紧接着,战云密布,他开始产生了浓烈的思乡之情,因为,他的生母已经去世,祖国是他唯一的母亲了。 所以,他毅然回国,导师怎样都劝不住他,国内的环境何其艰苦,但他从来没有想过放弃,更不曾后悔。 期间,他的另一项重大发现,由于战时的恶劣环境,没有继续,又一次为别人做了嫁衣,使美国某科学家获得诺贝尔。 难道这就是他们所说的“科学无国界,科学是属于全人类”的吗? 这诸多遗憾没有让他愤愤不平,他的目标从来不是什么诺比尔,而是祖国强盛。 后来,他又一次在科学上有了重大突破,但这一次是他自愿放弃的,因为,他听到了祖国母亲在召唤他。 当他热泪盈眶的看着同胞们为他准备的欢迎仪式时,他就决定,再苦再难,他都要完成原子能的研究。 苏联专家对王十分赞赏,他们知道,这个年轻人绝对不简单,甚至是连他们都忌惮的存在。 在他们走后,王淦昌以一人之力撑起了祖国原子计划的一片天。 他带领团队,在戈壁上扎根,艰难险阻他们一项一项克服,实现了原子能从零到一的突破。 那时,美国白宫还自信满满的认为,我们离拥有原子武器还有十万八千里呢,赫鲁晓夫同样以为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1964年,那惊天震地的巨荡从罗布泊传遍全球,白宫当中人人惊慌失措。 自此,我国以自信的姿态站在了全世界的面前,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认新中国强大的生命力。 王淦昌,他是我们的“王牌”,是我们的底气,在我们都纪念钱老、邓老的时候,千万不能忘记了咱们最可爱的王老呀。 信息来源:新华社客户端2020-06-05“两弹一星”元勋王淦昌:一片冰心在报国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