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郭松龄在滦州起兵讨伐张作霖,下令将拒绝参与的四个师长及三十多个军官枪决,经人劝

郭松龄在滦州起兵讨伐张作霖,下令将拒绝参与的四个师长及三十多个军官枪决,经人劝阻后,这些人被送到了天津李景林处关押。1925年10月,掌握奉军实力最强的第三兵团控制权的郭松龄,和冯玉祥、奉系的直隶军务督办李景林暗中订立了反奉“三角联盟”,约定共同讨伐张作霖。 要说这郭松龄为啥铁了心要反张作霖呢?其实早有苗头。郭松龄这人有点新派军人的劲儿,满脑子想着练兵改革,可张作霖那边呢,更倚重跟着自己打天下的老兄弟,像张作相、汤玉麟这些人,虽说打仗经验丰富,但观念上多少有点守旧。郭松龄带的第三兵团那是奉军精锐,他在里面搞了不少新法子训练士兵,本来想着靠这支队伍干出点新气象,结果张作霖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分地盘时,把江苏、安徽这些好地方分给了别的老部下,郭松龄辛辛苦苦练兵,最后啥好处都没捞着,心里头那叫一个憋屈。再加上他跟张学良关系特别好,张学良挺支持他的改革想法,可张作霖底下的旧派将领老是给他使绊子,时间长了,郭松龄就觉得要是不把张作霖扳倒,自己这改革压根儿没法儿顺利推进。 这边郭松龄跟冯玉祥、李景林搭上线儿,仨人各有各的算盘。冯玉祥不用说,西北那块儿地盘穷啊,早就想往东边扩扩势力,要是能借着反奉的机会捞点好处,那自然乐意掺和。李景林呢,虽说挂着奉系的名号,可在直隶这块儿也想自立山头,跟张作霖不是一条心。仨人一拍即合,就搞了个“三角联盟”。不过这联盟从一开始就有点松松垮垮的,冯玉祥这人向来有“倒戈将军”的名号,心眼儿活泛得很;李景林呢,夹在奉系和反奉势力中间,心里头也犯嘀咕,生怕回头两边不讨好。 到了1925年11月,郭松龄瞅准机会,在滦州正式起兵了。他把部队拉出来,打出“拥护张学良,反对张作霖”的旗号,你说为啥拉张学良出来呢?一来张学良是他的老上级,俩人关系铁,二来打着张学良的旗号能减少奉军内部的阻力,毕竟张学良在奉军里还是有一定威望的。郭松龄的部队那真是能打,第三兵团本来就是精锐,再加上他平时训练严格,一路北上,势如破竹,很快就打到了山海关,接着又往奉天方向推进。张作霖一开始压根儿没想到郭松龄会反,等反应过来的时候,吓得够呛,赶紧把老部下们召集起来商量对策。可那些旧派将领平时没少跟郭松龄闹矛盾,真到了战场上,指挥起来处处不顺手,张作霖急得直跺脚,没办法,只好把希望寄托在日本人身上,想让日本人帮忙挡挡郭松龄。 日本人这边呢,早就盯着东北这块儿肥肉呢,一看张作霖有难处了,立马狮子大开口,提出了一堆苛刻的条件,什么扩大在东北的特权啦,允许日本在某些地区自由居住、经商啦,反正就是想借着这个机会把爪子伸得更长。张作霖这会儿顾不了那么多了,为了保住自己的位子,咬咬牙就答应了。有了日本人的撑腰,张作霖底气足了不少,赶紧调兵遣将,配合日本人的军队一起对付郭松龄。 再说郭松龄这边,虽说前期打得顺风顺水,但毕竟是孤军深入,后方补给慢慢跟不上了,而且“三角联盟”也出了问题。冯玉祥一看郭松龄进展顺利,心里头犯起了小心思,想着先把李景林的地盘抢过来扩充自己的势力,于是就跟李景林干起来了。这一下,李景林哪儿还有心思跟郭松龄一起反奉啊,赶紧调头回去对付冯玉祥,“三角联盟”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散了。郭松龄没了后援,压力一下子大了起来,再加上日本人掺和进来,战局急转直下。最后,郭松龄的部队在巨流河一带被张作霖的军队和日本关东军联手打败,郭松龄夫妇也被俘虏,没多久就被张作霖下令处决了。 这场反奉兵变虽说最后失败了,但在奉系内部掀起了不小的波澜。张作霖虽说把郭松龄压下去了,但也见识到了新派军人的力量,后来对奉军的改革多少也上了点心。而张学良呢,痛失了这么个好帮手,心里头肯定也不好受,这也为他后来在奉系内部的地位变化埋下了伏笔。至于冯玉祥跟李景林,打完这一架后,各自势力都有所损耗,后来在军阀混战中也没掀起多大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