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周总理去世后,部分遗体被解剖研究,肝、肺、大脑都形成恶性肿瘤,当年抛散骨灰的地方

周总理去世后,部分遗体被解剖研究,肝、肺、大脑都形成恶性肿瘤,当年抛散骨灰的地方被保密,如今已经公开,是4个地方。    “十里长街送总理,鞠躬尽瘁为人民”   1898年出生的周总理,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没有留下一个后代,也没有留下任何的财产。而他在临死前还要想到为国家做贡献,要求死后将自己的身体火花,抛洒在四个地方。   周总理一生兢兢业业,将自己所有的精力和时间全部都放在了人民的身上,由于长时间的废寝忘食,导致最后的时候他的身体每况愈下。   1972年,饱受心脏病和癌症折磨的周总理,还在日夜操劳,为建设伟大的中国,和为人民谋福利,他已经好几天没有好好休息过了。   他知道自己所剩下的时日无多了,但是还拖着疲惫的身体,想着要尽可能地多做一些事情。   1974年底,又患有直肠癌,身体更是大不如前,住院百日,做过13次的手术,心神俱疲。虽然时常还有好友相伴,但是病魔无情,每次发病的时候,周总理都要饱受折磨。   癌症至今都是难以攻克的世界难题,周总理则早就向家人和医护人员交代过:“我死后,我的身体可以捐献出来,可以彻底解剖。”   随后周总理又接着说:“我死后,可以将尸体火化,骨灰撒向大地。”当周总理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何等的轻松,但是旁边的人无不对他这种大义而敬佩的,而他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   第一,将自己的遗体捐献出来,可以为医护人员提供癌症实验材料,进行解剖研究。   第二,最后将自己的遗体火化,目的是推行国家的火葬。咱们中国人讲究的是落叶归根,遗体的完整,从古至今一直都流行的是土葬。   但是时代在进步,土葬的制度明显存在很多的弊端,而要从土葬到火葬的转变是需要时间的,周总理到死都在处处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在着想。   又与病魔做了两年的斗争后,在1976年的1月8日,与世长辞。   当医护人员遵照周总理遗愿将尸体解剖后发现在周总理的肝、肺部、脑袋的地方都已经出现了癌细胞,并且已经恶化。   都不敢想象,在人前,他像没事人一样,在人后他究竟都承受了怎样的病痛,但是他始终都没有说出来。医护人员将周总理的部分遗体用作研究,其余的则进行了火化。   周总理遗体火化完成后,洒向了中国的大好河山,当时的抛洒地点被保密,如今公开,竟然是洒向了四个地方。   分别是北京上空、北京密云水库上空、天津海河上空以及山东滨河的黄河入海口上空。   那么为什么会选择在这四个地方呢?   因为北京,是周总理待过的时间最久的地方,从参加的“五四运动”开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至今,一共在北京生活了27年的时间,可以说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都在这里度过了,所以跟北京有着非常浓厚的感情。   并且周总理参与了多次阅兵仪式、参加了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其他多个极具代表性的建筑的建设,应该说周总理是看着北京繁华、成长起来的。   洒向密云水库,是因为密云水库也是周总理参与建设的,当时北京作为首都,首先人民的用水问题是个大问题,要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开建水库。   最后确定在密云县,周总理亲自选址、调研,共计有20多万的工人参与水库的建设,可以说,密云水库的建成就像是周总理的孩子一样,看着它成长。   洒向天津海河上空,是因为周总理的学生时代都是在天津度过的,周总理从辽宁搬迁到天津,并且在天津上的南开大学后,留学日本。所以他对天津有着美好的回忆。   也正是在天津的时候,参加了“五四运动”,从那时候开始他的思想开始觉醒,开始了反封建的活动。   洒向黄河入海口,是因为黄河是中国的“根源”,并亲切称呼它为母亲河。周总理殚精竭虑治水患,不负毛主席和人民的希望,曾经先后参与了“黄河治理规划”、三门峡工程等等,都是周总理亲自指挥和领导。   直到周总理身患重病但是还一直操心记挂着治水的事情,他将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而他的骨灰也在中国的大地上,继续见证着中国的腾飞。   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人,应不负众望,继承老一辈的精神和革命传统,发扬他们的奉献精神,为人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