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年间,3300多名戚家军集体讨薪,被骗至演武场集体坑杀。 戚继光,1528年出生在山东登州,家里世代武将出身。他从小就读兵书,练武艺,立志报国。嘉靖年间,东南沿海被倭寇搞得鸡犬不宁,明军打不过,丢脸丢到家了。戚继光看不下去,1559年在浙江义乌招了3000多农民和矿工,建了戚家军。这帮人没啥背景,但戚继光硬是把他们练成了一支铁军。怎么练的?纪律严得吓人,每天操练到汗流浃背,还弄了个“鸳鸯阵”,长枪、盾牌、弓箭、火铳搭配得天衣无缝,打仗灵活又凶狠。 您别看这帮人刚拉起来时像群泥腿子,上了战场那叫一个狠。嘉靖四十年,倭寇窜到台州抢粮食,戚家军刚扎营就接到消息,饭都没顾上吃就抄起家伙赶路。当时天降大雨,山路打滑,好些人摔得满身是泥,可没一个人喊停。到了战场,倭寇正扛着包袱准备往船上跑,戚继光一声令下,鸳鸯阵立马散开——盾牌手往前一蹲,挡住箭雨,长枪兵跟着就从缝里扎过去,后面火铳队“噼里啪啦”放枪,把倭寇打得晕头转向。这一仗下来,斩了300多个倭寇脑袋,自己才死了13个人,老百姓都说,戚家军比天兵天将还厉害。后来他们又跟着戚继光去福建、广东,把沿海的倭寇窝点端了个干净,连躲在海岛上的海盗都吓得直哆嗦,见了戚家军的旗子扭头就跑。 按说这样的铁军,朝廷该当宝贝似的供着,可谁能想到,等戚继光调去北方守蓟州,戚家军的日子越来越难。万历二十年,宁夏发生叛乱,朝廷调戚家军去平叛,这帮人从浙江老家大老远跑到西北,顶着风沙跟叛军死磕。攻城的时候,好多士兵攀着云梯往上冲,被叛军的石头砸下来,摔得断胳膊断腿,可愣是没退半步,硬是把城给拿下来了。按理说这么大的功劳,该发点赏钱吧?可左等右等,别说赏钱了,连拖欠的军饷都没影。原来啊,戚继光在的时候,靠着张居正的支持,军饷还算按时发,后来张居正去世,朝廷里斗来斗去,没人把这帮丘八的死活放在心上。戚家军的士兵大多是义乌人,家里老婆孩子等着寄钱买米下锅呢,好些人写信回家说“再拿不到饷,怕是要喝西北风了”。 到了这年冬天,士兵们实在熬不住了,3300多人凑在一起,结结实实把蓟州总兵府围了个水泄不通。他们没喊打喊杀,就举着拖欠的饷单,扯着嗓子喊“还我军饷”。按道理说,士兵讨薪虽说闹了点,但也是合情合理的事,可当时的蓟州总兵王保可不是个善茬。这人早就看戚家军不顺眼,觉得这帮南方兵不好管,整天想着找机会收拾他们。他眼珠一转,想出个坏主意,派人去跟士兵说“饷银都在演武场备好了,你们赶紧去领”。士兵们一听,高兴坏了,赶紧整队往演武场跑,想着领了钱就能寄回家,好些人路上还商量着给孩子买件新衣裳。 可他们刚进演武场,就发现不对劲——四周的土墙根下全蹲着拿刀的士兵,王保站在点将台上,脸色铁青。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王保就大声嚷嚷“你们竟敢聚众闹事,这是谋反!”话音刚落,四周的弓箭手“嗖嗖”地放起箭来,前排的士兵来不及躲,当场就被射倒一片。后面的人想往外冲,可演武场的大门早就被堵死了,刀斧手冲进来,见人就砍。好多士兵连兵器都没带,只能徒手跟他们拼命,有的抱着敌人滚到地上咬喉咙,有的捡起石头砸脑袋,可终究寡不敌众。演武场的地上全是血,结了冰的地面滑溜溜的,好多人摔倒了就再也没爬起来。这场屠杀从下午一直杀到天黑,3300多名跟着戚继光南征北战的汉子,就这么不明不白地死在了自己人的刀下。 后来有人说,王保杀他们是怕这帮人不好控制,也有人说朝廷想省下这笔军饷,借王保的手除了后患。可不管啥原因,戚家军的惨状让人寒心——当年他们跟着戚大帅,冬天在海边冻得打哆嗦也没怨言,夏天在山林里被蚊虫咬得满身包也没退缩,就盼着能保家卫国,能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到头来却死在自己拼命守护的朝廷手里。更让人唏嘘的是,戚继光去世前,听说老部下们的遭遇,气得躺在床上直拍桌子,连说“对不起弟兄们”。这位一辈子没打过败仗的将军,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亲手带出来的铁军,怎么就落得个被自己人坑杀的下场。 戚家军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战场上的热血,也照出了朝堂里的冰冷。那些在演武场倒下的士兵,他们的盔甲上还留着抗倭时的刀疤,怀里可能还揣着给孩子买糖的碎银,可就因为朝廷的拖欠、将领的狠毒,他们的血永远渗进了北方的土地。如今再看这段历史,咱们除了感叹英雄末路,是不是也该想想:再好的军队,没了人心护着,没了信义撑着,就算能打胜仗,又能走多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