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灵庙战役中的中国军队重机枪手。1936年11月23日夜晚,月明星稀,白雪盖地,汽车熄灯行驶。国军身着白茬皮衣,汽车以白布蒙盖,由集合地向日伪盘踞地百灵庙疾进。绥远气候严寒,国军各部冒着零下20度的低温,抢占制高点,包围敌方据点迅速进攻,彻底消灭了伪蒙军。原本日军一手导演这次的侵略战争,期待假借伪军向绥远扩张势力,以为侵略华北创造条件,不料中国军队的抵抗能力却超出日方所料,使得日军反而失去了在绥远的据点。 雪地里趴着的机枪手老张,手指头冻得勾不住扳机。他眼看着前面装甲车被炸成火球,驾驶员烧成焦炭还攥着方向盘,后头第二辆车的司机张仰贤带着满身火苗跳车,扑腾两下竟然又钻进前车继续冲锋——这哪是打仗?分明是拿人命给钢铁淬火。日军在女儿山架着二十多挺机枪,子弹泼水似的往下浇,晋绥军的"装甲车"不过是铁皮包着木头,车轱辘碾过冰碴子嘎吱响,活像移动的棺材。 你当傅作义真靠奇袭制胜?看看他布的天罗地网就懂了。骑兵团半夜摸到飞机场,刀尖挑断电话线跟切豆腐似的;工兵抱着炸药包滚进铁丝网,炸开的缺口刚好够九辆卡车往里冲;山炮营的炮弹专往日本顾问住的禅房砸,逼得胜岛角芳提着裤子跳窗逃命。这哪是单纯的军事行动?简直是给日军上的立体战术课。 伪蒙军那帮人更惨,白天被日本教官抽耳光,晚上被逼着穿红袍子装喇嘛念经。有个叫松香的蒙古游击队长,逃跑路上被日本特务当叛徒崩了,血溅在康熙营的雪地上红得刺眼。最讽刺的是日本运来的两万袋面粉,刚卸货就成了晋绥军的战利品,俘虏们领了五块大洋一袋面,转身就把太阳旗踩进泥里。 史书总吹"毙敌三百俘敌四百",可没人提雪地里冻成冰雕的小兵蛋子。那个十来岁的娃娃兵,军装大得能装下两个他,挖战壕的铁锹比人还高。北平来的记者拍下他啃冻土豆的照片,登报时却配文"少年英雄",仿佛挨饿受冻是什么光荣勋章。真正的英雄是炊事班老王,背着大铁锅在流弹里跑,就为让前线弟兄喝口热糊糊。 战役打完全国放鞭炮,蒋介石送来"民族复兴起点"的锦旗,转头却把傅作义的嫡系部队调去剿共。上海滩的电影公司跑来拍《收复百灵庙》,镜头里尽是挥舞军刀的军官,那些用身子堵枪眼的士兵连个侧影都没留下。更荒唐的是日本反手就增兵五千,而南京政府给的补给还没伪蒙军仓库里的过期罐头多。这场大捷就像雪地里的篝火,看着旺,实际暖不了中国冻僵的身子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