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罕见的老照片,照片上的两人分别是钱学森和他的妻子蒋英。那个时候,他们还很年轻,钱学森穿着朴素、背着相机,蒋英则是一头卷发,端庄大气,但此时他们并不知道,他们这对才子佳人会经历诸多磨难…… 这是一张珍贵的合影照片,定格在1947年。照片中,36岁的钱学森西装笔挺,手持洁白手套,气度不凡;27岁的蒋英身着雪白婚纱,手捧纯白鲜花,幸福笑靥如花。这一刻,他们是郎才女貌的璧人,谁也不会想到,这对新人未来将经历怎样跌宕起伏的人生。 若要追溯这段姻缘的源头,还得回到他们的父辈。蒋英的父亲蒋百里是民国知名军事教育家,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曾担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他为人刚正不阿,清廉自守,曾为替学生争取经费而举枪自杀,幸而未遂。在医院养伤期间,他邂逅了一位日本护士蒋佐梅,二人经过一番艰难追求,于1914年喜结连理,后育有五个女儿,蒋英是他们的三女儿,深得父亲宠爱。 与此同时,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也是民国知名教育家和文史专家,身为吴越国王太祖武肃王钱镠的第32代孙,他与蒋百里既是同窗好友,也是知交挚友。钱均夫家中无女,特别喜爱女孩子,便与蒋百里商议,将蒋英过继到钱家做女儿。两家还为此摆了酒席庆祝。然而,小小的蒋英在钱家住了一段时间后,觉得没有自己家热闹,闹着要回家。钱学森的母亲性格开明,同意了她的请求,还打趣对蒋百里说:"你家老三长大后是我的干女儿,将来给我做儿媳妇。"没想到,这句玩笑话竟成了日后的现实。 命运的齿轮从此悄然转动。1935年,钱学森即将前往美国留学,蒋百里特意带着蒋英来为他送行。那天,蒋英为钱学森弹奏了一曲,还送给他一本珍贵的唐诗作为临别礼物。钱学森将这本书带到美国细心珍藏。第二年,蒋英也踏上了留学之路,前往柏林研习音乐,在那里度过了充实而忙碌的十年光阴。这期间,两人为了各自的学业奔波,往来甚少,但那份情谊却在心底悄然生根发芽。 战争的阴霾终于散去,1946年,蒋英学成回国。钱学森得知蒋英尚未婚配,便找机会经常去拜访她。有趣的是,蒋英还曾热心地为钱学森介绍对象,殊不知钱学森的目光却始终落在她身上。直到蒋英才意识到钱学森的心意。1947年,在钱学森即将再度赴美之际,他鼓起勇气向蒋英表白心迹,希望她能共赴美国。蒋英欣然应允,随后两人举办了婚礼,携手踏上了远渡重洋的旅程。 1955年,一艘巨轮缓缓行驶在茫茫大海上。甲板上,钱学森一家四口合影留念。照片中的钱学森已是美国赫赫有名的航空专家、火箭和导弹专家,而他身旁的蒋英则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他们的两个孩子,儿子钱永刚和女儿钱永真,也在合影中露出天真的笑容,不知道父亲回国的决定将如何改变一家人的命运。 在美国期间,钱学森凭借卓越的才华获得了优厚的生活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当他听闻祖国正急需像他这样的科研人才时,毅然决定放弃美国的优越生活,带着全家踏上归国之路。这条路并不平坦,美国当局担心钱学森掌握的高精尖技术流失,多方阻挠他的归国计划,甚至一度将他软禁。经过艰难周折,钱学森一家终于在1955年踏上了祖国的土地。 回国后的钱学森如鱼得水,全身心投入到新中国的航天事业中。而在他忙碌的科研工作背后,是蒋英坚定的支持和默默的付出。70年代初,一张珍贵的全家福照片记录下了这个不凡家庭的幸福时光:照片中,钱学森身着绿色军装,笑容满面;蒋英虽已年过五旬,却风韵犹存,端庄大气;女儿钱永真秀丽活泼,儿子钱永刚英俊挺拔。 与许多利用父辈名声为子女谋利的做法不同,钱学森夫妇在教育子女方面展现了难得的开明态度。钱学森并没有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为子女规划未来,而是秉持着大公无私和不搞特权的精神,让子女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志向自由发展。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钱永真受母亲蒋英的熏陶,从小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长大后走上了音乐教育工作的道路,后于80年代移居美国,为人低调。而钱永刚则在1978年的高考中考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追随父亲的脚步成为了一名高级工程师。他先是专注于科研工作,2004年起开始在知名大学担任教授和顾问,现在还肩负着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馆长的职责。父子两代人为中国的科技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1987年,已退居二线的钱学森和蒋英夫妇在德国黑山合影留念。照片中,67岁的蒋英挽着76岁的钱学森,两人虽已步入暮年,但彼此间的深情厚意丝毫未减。结婚四十年,他们的感情依然如初,让人羡慕不已。 2009年,钱学森在北京病逝,享年98岁。他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祖国的科技事业,获得无数荣誉,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三年后的2012年,蒋英也离开了人世,享年92岁。作为著名音乐家的她,一生培养了众多中国音乐人才,为中国的声乐艺术和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