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72年,尼克松访华结束,临别时,突然和毛泽东提了一个请求:想要一幅毛主席的墨

1972年,尼克松访华结束,临别时,突然和毛泽东提了一个请求:想要一幅毛主席的墨宝。毛泽东大手一挥,给尼克松写了三个成语,分别是:“老叟坐凳,嫦娥奔月,走马观花”。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这场破冰之旅被视为冷战时期中美关系的一个转折点。访问结束时,尼克松提出要一幅毛泽东的墨宝,这事儿听起来挺随意,但背后却不简单。毛泽东没多犹豫,提笔写下“老叟坐凳,嫦娥奔月,走马观花”三个成语,送给这位美国总统。结果,尼克松拿着这幅字回了国,请了一堆专家来解读,却没人能完全搞明白啥意思。这三个成语看似平常,但细想起来,每个词都像是埋了颗雷,等着后人去挖。 先说“老叟坐凳”,字面意思是一个老头儿坐在凳子上,动也不动。这话搁在1972年的背景下,很难不让人联想到美国。当时美国虽然还是世界老大,但已经不是二战后那个不可一世的霸主了。越南战争打了十几年,耗资巨大,国内反战声音此起彼伏,经济上也开始有点喘不过气。毛泽东写这个成语,很可能是在暗指美国这个“老叟”表面上还稳坐江山,但其实已经老态龙钟,霸权地位开始摇晃。这不是直白地骂人,而是用一种含蓄的方式点出美国的处境:你看着还行,但内里已经不太行了。 再往深里想,1972年的中国刚经历过不少内乱,国力远不如美国,但毛泽东心里清楚,时间站在自己这边。美国这把“凳子”坐得再稳,也会有下不来的时候。这种洞察力,不得不说有点厉害。他没明说“你们要完蛋了”,但这四个字已经足够让尼克松回去琢磨半天。 接着是“嫦娥奔月”,这个成语出自中国神话,讲的是嫦娥飞到月亮上的故事。1972年的时候,美国刚在1969年登月成功,阿波罗计划让全世界都觉得太空是美国的天下。中国呢?那时候科技水平还很落后,别说登月,连卫星都才刚起步——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是1970年发射的,离美国差着十万八千里。但毛泽东写下“嫦娥奔月”,显然不是随便写个神话故事敷衍一下。 这其实是在放长线,看远景。毛泽东可能想表达,中国虽然现在不行,但迟早会追上去,甚至在科技上“奔月”。这不是空话,1972年时中国已经在搞“两弹一星”,核武器和导弹技术有了突破,虽然跟美国比还差得远,但势头已经起来了。写这个成语,既是对中国未来的信心,也是对美国的一种提醒:别以为你们登了月就永远领先,咱们后头见。这话在当时听起来可能有点像吹牛,但几十年后再看,中国航天从“神舟”到“嫦娥探月”,还真一步步实现了“奔月”的目标。 最后一个成语“走马观花”,意思是骑着马看花,走得快,看得浅。这话乍一看挺中性,但结合尼克松访华的背景,就有点味道了。尼克松这次来中国,总共才待了7天,跑了北京、杭州、上海几个地方,见了毛泽东、周恩来,谈了些大事,但对中国这个几千年文明的大国来说,这点时间能看懂啥?顶多是走个过场,拍几张照,签个《上海公报》。 毛泽东写这个,很可能是在调侃尼克松:你这次来,表面热热闹闹,其实没摸到中国的底。你看到的只是皮毛,真正的中国你还没搞明白。这既是对尼克松访问的一种评价,也是对美国对华政策的一种暗示:别以为这几天握个手就万事大吉了,中美关系没那么简单。这话说得挺接地气,但又带着点高深,尼克松估计拿着这幅字回去,头疼了好一阵。 把这三个成语连起来看a看,不是简单的字面意思,而是一个整体的隐喻。“老叟坐凳”是现状,“嫦娥奔月”是未来,“走马观花”是过程。合起来看,毛泽东其实在说:美国现在看着强,但会慢慢衰落;中国现在弱,但会逐渐崛起;至于你们这次访问,只是开始,后头的故事还长着呢。这是一种战略眼光,也是对中美关系未来的一种预判。1972年时,谁也想不到几十年后中美会变成今天这样,但毛泽东似乎早就看出点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