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美国刮起反印度的浪潮?原因其实很简单:现在不止是美国,整个欧美都在反印度。印度人蛮厉害的,各国各行业,印度人混的风生水起,而且变成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 (阅读前请点个赞,点个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这几年印度裔在欧美国家的崛起,说已经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程度,从科技公司老总,到政坛高层,从国际组织负责人,几乎每一个权力或精英圈层,都能看到印度裔的身影。 谷歌、微软、IBM这些全球巨头的CEO是印度裔,美国副总统是印度裔,英国首相是印度裔,就连世界银行、IMF也轮着让印度裔掌舵。 但奇怪的是,风头太劲的印度裔精英们,最近反倒越来越容易引发反感。 不少欧美网友都开始质疑:这些印度裔的“逆袭”,真的代表公平和多元吗?他们真的是“草根”,还是“高种姓走穴”? 更有意思的是,越是这些印度裔精英频频上位,社会上那种“不自在”的气氛反而越明显。 不过不得不承认,这些人在欧美成功,绝不只是靠运气。 他们大多数来自印度本土的高种姓家庭,本身就是印度社会中的“人上人”,在国内读的是精英学校,刷的是顶尖分数,再加上一口流利的英语、对西方文化的高度适应性,到了欧美简直如鱼得水。 他们很懂得怎么混进体制,怎么跟权力接轨,也知道怎么包装自己为“多元代表”,但说到底,他们的出身和成长路径,离普通印度人、甚至普通欧美人都很远。 所以欧美社会出现的那种“不舒服”,更多是一种文化焦虑和阶层焦虑叠加的结果。 你想啊,一个本来属于“移民群体”的人,短短几十年就成了政商学界的“新贵”,而很多本地人却在失业、被边缘化的阴影下挣扎。 更别说这些印度裔精英在成功之后,也没多少“接地气”的表现,他们抱团、封闭、只在精英圈里内循环,把全球资源掌握得死死的。 这种“上升得太快但不带你玩”的现象,自然就容易引来不满。 这种不满,很多时候不是歧视那么简单,反倒是文化隔阂、阶级认同和“我们与他们”的感觉越拉越大。 比如你是一个白人中产,可能一辈子都在本地打拼,忽然发现自己被一群说着“带口音的英语”的外来精英领导着,还被他们裁员、重新定义社会结构,你会作何感想? 这种情绪,在政界尤其明显,美国的民主党这些年吸纳了不少印度裔精英,比如副总统哈里斯、参议员、州长、白宫高官等等。 但你仔细看,会发现他们很多都脱胎于精英学校、豪门家庭,几乎跟普通选民没有交集,再比如英国的苏纳克,长得一脸“南亚风”,说的是纯正英音,娶的是亿万富豪的女儿。 他固然是“种族平等”的标志,但对很多工薪阶层来说,他是个离自己非常远的“技术总理”,甚至让人怀念鲍里斯·约翰逊那种“起码像个草根”的感觉。 更别说在企业层面了,很多印度裔高管领导的公司,效率是提高了,利润是增长了,但同时也在裁员、压缩福利。 他们在疫情期间“远程办公”搞得飞起,有些干脆跑回印度工作,但照样从美国总部领着高薪,员工看着自然心里不是滋味。 最讽刺的是,这些在欧美呼风唤雨的印度裔精英,在印度本国也不一定受欢迎,他们被媒体吹成“印度之光”,但印度普通老百姓其实心知肚明:这些人早就不是“自己人”了。 他们在印度读的大学,进的是精英圈,出国之后更是全方位融入西方,跟大多数印度人的生活完全没有交集。你说他们代表印度?不如说他们是“从印度出发的国际精英”。 还有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印度裔圈子”自己玩得太封闭了,你去硅谷、高校、投行、律所看看,很多地方已经不只是“印度裔多”,而是“几乎是印度裔在主导”。 这种“内部抱团+上升通道”模式,本质上就是一种“新型圈层”,和“人人平等”没什么关系,其他族裔看在眼里,当然也会有意见。 你说是搞多元化,但搞来搞去,怎么就你们一个族群最吃香? 这不是说印度裔精英不努力、不该成功,他们确实很拼,也付出了很多,但问题是,他们的成功模式太容易变成一种“零和游戏”。 别人上不去,他们上去了;别人掉队了,他们反而更稳了,而且他们成功后,常常并没有回馈社会的机制,反而变得越来越像“全球资本代言人”。 这时候,外界自然就会反感:你不是我们的一部分,你只是用我们的系统成就了你自己。 从更大层面讲,这种现象反映的其实是精英越来越脱离群众,身份越来越模糊,财富越来越集中。 但印度裔太集中、太明显了,反而成了那种“打头阵的人”,容易被集体情绪盯上。 从特朗普的“反全球化”、英国脱欧的“反移民”,到法国的“黄背心”,这种“我们才是被剥夺者”的情绪,一旦形成,就有可能转化成真正的排外浪潮。 所以对印度裔精英来说,真正的挑战不是“还能不能上位”,而是“你上位之后,打算怎么跟社会互动”? 对此你还有什么想说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