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6月12日,日军突袭设在腾冲桥头街的急救站,远征军新38师113团医
1944年6月12日,日军突袭设在腾冲桥头街的急救站,远征军新38师113团医官刘志明本可以及时撤离,但他留了下来转移伤员,被掷弹筒击中。
刘志明一了百了,再也不用承担挽救34条生命的道德重负。
两年前,缅甸仁安羌战役,新38师奉命解救被日军包围的英缅军1师。
刘志明咽气前,手里还攥着半截绷带。这个在仁安羌救过英国佬的军医,此刻躺在腾冲的焦土里,血水混着雨水往弹坑里渗。两年前他跟着孙立人将军冲进仁安羌,把七千多英国大兵从日军包围圈里拽出来,伦敦报纸吹成“东方骑士”,可没人提113团为了救洋人折进去三百多弟兄——洋人的命镶金边,中国兵的命就当草纸用。
腾冲这仗更邪乎。急救站设在桥头街本是机密,可汉奸把情报卖给日军,换来两斤白面。鬼子专挑伤员扎堆时动手,掷弹筒往绷带堆里砸,摆明了要让中国兵流干最后一滴血。刘志明拖着断腿爬回手术台,不是犯傻,是想起仁安羌撤退时英国佬的嘴脸——那帮被救的英军军官,转头就把中国伤兵扔在野地里喂乌鸦。
战争里的人性就像腾冲城墙上的弹孔,密密麻麻全是双标。新38师在缅甸救洋人是“国际主义精神”,回到国内救同胞倒成了“延误战机”。上头逼着医务兵优先抢救军官,普通士兵中枪了只能分到半片止疼药。刘志明死前撕了军医手册,那本子扉页还印着“救死扶伤不分贵贱”,可现实里二等兵和三等兵的命价差着三块大洋。
最讽刺的是日军战术。他们在仁安羌拿英国俘虏当肉盾,到了腾冲专杀医疗兵——明明都是穿白大褂的,日内瓦公约在亚洲战场成了废纸。刘志明的急救箱被炸成铁片,里头还塞着没发完的奎宁片,那是美军援助的“特供药品”,够五个团防疟疾的量,结果全填了军官们的私囊。
腾冲城墙上的血到现在都没洗干净。当年远征军为夺回这座城,拿尸体当梯子往城头堆,九千多条命换来个“光复第一城”的名号。刘志明这样的医务兵,救得了枪伤救不了心寒,绷带绑得住伤口绑不住命数。他墓碑上刻着“烈士”俩字,可那些被他救活又送回战场的兵,八成早烂在哪个山沟里了——战争这台绞肉机,从来都是吃骨头不吐渣。
阅读:37
点赞: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