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992年,阎锡山的小儿子回到山西忻州,在老宅门口老泪纵横。然而就在他抬脚准备回

1992年,阎锡山的小儿子回到山西忻州,在老宅门口老泪纵横。然而就在他抬脚准备回家时,却被一旁的工作人员拦了下来:“同志,你还没买票呢?不能进。” 65岁的阎志惠站在青砖灰瓦的老宅门前,这座占地三亩多的院子历经六十年风雨,门楣上"故居"两个红漆大字格外显眼。 老人从贴身衣袋里摸出皱巴巴的手帕,擦去眼角浑浊的泪水,正要抬脚跨过门槛,穿蓝布制服的工作人员伸手拦住了他。 他当场愣住了,用带山西口音的普通话解释,表示这是自己从小生活的家。 工作人员见怪不怪地指着售票窗口,说当年溥仪回紫禁城也得买票。 于是,他摸出两张外汇券,捏着薄薄的门票跨进院子时,手指关节都泛了白。 正房窗棂上糊的桑皮纸早换成了玻璃,青石台阶的棱角磨得溜圆。 他摸着西厢房墙上的弹孔,那是民国二十六年日本飞机扔炸弹留下的。 当年他趴在母亲徐兰森怀里,听着天上轰隆隆的响声,吓得尿湿了绸缎裤子。 如今弹孔周围刷着白石灰,旁边挂着"抗战遗迹"的说明牌。 转过影壁,后院那株老槐树还在,他记得二哥发病时总抱着树干啃树皮,几个家丁都拽不动。 二哥阎志宽二十岁娶了太原赵家的姑娘,新婚半年就得了羊角风,新媳妇挺着大肚子伺候汤药,孩子还没满月就成了寡妇。 五十年代初阎家仓皇南逃时,赵秀金牵着两个幼子落在最后,他回头望见大嫂踉跄的身影,折回去背起小侄子。 这个举动让他在台湾挨了父亲好顿骂,说他分不清轻重缓急。 后来他执意要娶守寡的嫂子,阎锡山摔了最爱的景德镇茶碗,从此断了父子书信。 在日本打拼那些年,白天修手表,晚上去码头扛大包。 她把陪嫁的翡翠镯子当了,在横滨中华街支起煎饼摊,两口子攒够钱移民美国时,带着四个孩子和两箱子山西老陈醋。 唐人街的邻居总笑话他们吃面条就蒜瓣,却不知道那醋坛子里埋着半块忻州老宅的瓦当。 前些年赵秀金得肺癌走了,他把骨灰撒在纽约哈德逊河。 这回陪他返乡的周瑾予是旧金山华侨,丈夫早年在唐人街开武馆的。 两个老人站在后院井台边,看游客往许愿池里扔硬币,井栏上那道裂口,是阎志惠八岁时偷玩父亲手枪走火打出来的。 偏房屋檐下新装了监控探头,玻璃展柜里摆着阎锡山用过的狼毫笔。 工作人员介绍这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里去年刚拨了八十万修缮款。 他凑近看父亲的照片,发现镜框里还夹着半张焦黄的纸片,那是他十五岁写给父亲的家书,抱怨私塾先生打手板太狠。 黄昏闭馆时,看门老头听说是阎家后人,特意打开库房。 樟木箱里堆着发霉的线装书,最底下压着徐兰森陪嫁的绣花鞋。 他抽了抽鼻子,空气里有他熟悉的樟脑丸味道,混合着老宅特有的阴凉潮气。 最终什么也没拿,只抓了把院墙根的黄土装进塑料袋。 回美国的飞机上,周瑾予看见老头儿攥着土袋子打瞌睡。 云层下的山西高原沟壑纵横,像极了老人手背上的皱纹。 阎锡山故居每天要接待三百多游客,导游们讲着大同保卫战和太原兵工厂,却没人知道西跨院老鼠洞里,藏着阎志惠小时候埋的玻璃弹珠。 有一年清明,忻州文旅局给海外寄了封信,信上说老宅要装地暖,施工队在后院挖出个陶罐,里头全是民国年间的小人书。 他戴着老花镜看完照片,发现最上面那本《岳母刺字》缺了角,正是他当年输给管家的三儿子,拿弹弓打鸟抵债换回来的。 信息来源:阎锡山的后代们——山西社会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