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1888年,53岁的慈禧看上了20岁的侍卫那尔苏,当晚就临幸了他。哪承想,这个举

1888年,53岁的慈禧看上了20岁的侍卫那尔苏,当晚就临幸了他。哪承想,这个举动使得那尔苏最终自杀。 1947年,内蒙古科尔沁草原上,一座尘封已久的王侯陵墓被掘开。考古人员在碎石残瓦间,发现了一具已经腐朽的尸骨,旁边散落着价值连城的珍宝。更为奇异的是,与这具尸骨一同下葬的女子,竟保存完好,面色如生人一般。这便是"诚慎亲王"那尔苏的陵墓。 然而,当人们翻阅清朝档案,却发现这位被追封为亲王的男子,一生竟未曾为朝廷建立过任何功勋。那么,是什么让一个普通侍卫获得如此崇高的殊荣?答案或许隐藏在六十年前的一个偶然相遇中。 那尔苏并非寻常之人。他出身于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祖父是努尔哈赤同胞兄弟的第二十六代孙子,血统高贵。十岁前便来到北京,刻苦习武,二十岁就担任了乾清门侍卫,前途似锦。若能循着这条道路发展,他本可享受世代荣华。 而彼时的慈禧太后,已经是一位五十三岁的老妇人。自二十六岁守寡后,她便以铁腕手段掌控朝政,却始终缺少情感的温存。在权力的巅峰,孤寂感反而愈发强烈。 1888年的那个春日,慈禧为自己举办了盛大的寿宴。回銮途中,一匹受惊的马忽然冲向她的轿辇。正当众人惊慌失措之际,马背上的那尔苏及时拉住了烈马,避免了一场灾难。 慈禧本欲发怒训斥,却在抬头的瞬间,被那年轻侍卫英武的姿态所吸引。原本到嘴边的责骂被她咽了回去,取而代之的是一道特许令:允许那尔苏在她的轿前御马。整个寿宴期间,慈禧的目光始终追随着这位年轻人,心中早已乱了方寸。 宴席刚一结束,慈禧便迫不及待地回到寝宫,随即派人传唤那尔苏。 那尔苏接到懿旨,内心惶恐不安。他以为自己冲撞了太后的轿辇,即将受到惩罚,战战兢兢地前往聆听教诲。然而等待他的,不是想象中的责骂,而是慈禧的温柔相待。当晚,这位年过半百的太后便临幸了这个比她小三十多岁的年轻侍卫。 不久之后,那尔苏被任命为"内大臣",地位迅速提升。但按照清廷规矩,即使是内大臣也不能随意出入后宫。慈禧陷入了两难:既想与那尔苏长相厮守,又难以打破宫规。此时,贴心的太监总管李莲英献计:利用每日从玉泉山运水进宫的机会,将那尔苏秘密带入后宫。 那尔苏的妻子站在窗前,又一次望着空荡荡的院落发呆。近来,丈夫常常夜不归宿,即使回家也是一脸疲倦。她不敢发问,只能日日以泪洗面。她不知道的是,此时的丈夫正藏在一个特制的水箱中,被送往紫禁城深处的乾清宫。 这个双层水箱是太监总管李莲英的精心设计:表面看来只是每日从玉泉山运水进宫的普通车辆,插着皇家专用的黄旗,无人敢拦。而水箱的下层,则成了那尔苏与慈禧幽会的秘密通道。为了使这一计划顺利实施,慈禧甚至假装生病,借故更改了宫中运水的规矩:"听闻御膳房以驴运水,不干净也不吉利,日后哀家便派太监亲自去拉水吧!" 就这样,每天清晨,那尔苏便悄悄钻入水箱,穿过森严的宫门,与慈禧在幽暗的宫殿中寻欢作乐。夜深人静时,再以同样的方式离开。这样的日子持续了近两年,但终究是纸包不住火。 侍卫圈中的流言越传越广,最终传入了伯彦纳谟诂的耳中。作为那尔苏的父亲,同时也是朝中重臣,伯彦纳谟诂深知此事的严重性。若是坐实了他的儿子与太后有染,整个家族都将面临灭顶之灾。 带着忐忑的心情,伯彦纳谟诂以请安为名前往慈禧寝宫。当他看到自己的儿子垂首站在慈禧身旁时,如五雷轰顶,几乎站立不稳。当晚,他与那尔苏进行了一场痛苦的谈话。 "我的儿啊,你可知道你卷入了多么危险的境地?"伯彦纳谟诂语气沉重。 那尔苏低着头,无言以对。他知道父亲的担忧不无道理。这段关系一旦公开,对家族将是灭顶之灾。 经过深思熟虑,伯彦纳谟诂决定以祭奠先祖为由,请求慈禧允许那尔苏暂时离京。获准后,他立即带着儿子回到了科尔沁草原。在那里,家族召开了紧急会议,做出了艰难的决定:以那尔苏一人之死,换取全族的安宁。 面对死亡,那尔苏最担心的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死后能否入祖坟。伯彦纳谟诂心疼儿子,给了他郑重的承诺:"我儿遵父命而死,自当埋入祖坟。待我百年之后,便会葬于你身旁,与我儿不分离。你的儿子阿穆尔灵圭长大后,将袭承我的王位,我儿大可放心。" 就这样,那尔苏选择了吞金自尽。伯彦纳谟诂连夜派人赶回京城,将那尔苏"暴亡"的消息送至慈禧手中。 慈禧闻讯,如鲠在喉。她猜测到这背后的真相,却也无可奈何。最终,她决定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哀思:不仅下旨让那尔苏的儿子阿穆尔灵圭袭爵,还将那尔苏追封为"诚慎亲王",并赐予了数不尽的珍贵陪葬品。 然而,慈禧的报复心同样强烈。就在那尔苏死后一年,伯彦纳谟诂也莫名其妙地离世了。这是巧合,还是慈禧的暗中报复,已无从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