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杭外报名还有3天,家长群热烈讨论,杭外如何培养学生?党委书记王华琪详细解答来了!

每年小升初,杭外都是最受家长关注的热点,不少群里都在讨论:杭外想要招收怎样的学生?杭外如何培养学生?杭外学生的后续发展力如何?

不少家长群里都在讨论相关话题。杭州外国语学校党委书记王华琪最近的一篇专访,解答了家长们的疑问。

问:去年杭外迎来60周年校庆,引发社会广泛关注。2023年杭外加入G30全球精英中学组织,去年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国内外声誉持续提升。杭外在外国语特色发展方面具体开展了哪些探索工作?

王华琪:《教育强国规划纲要》强调要“统筹推进市域内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多样发展,先要特色发展。外国语特色办学是杭外的立校之本。61年前杭外创办时,便明确了“培养高级外语外事人才”的目标。如今,时代在发展,教育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但我们更需坚守这份初心,我从三个维度来谈谈杭外在深化外国语特色办学中的思考。

第一个维度,是立足外语本身来看外语。语言首先是一种交流工具,但在当今时代,语言的工具性远远不是其全部内涵。据相关统计,现代科技期刊超过80%是以英文期刊,而在人工智能训练中,英文的语料占比82%。这就意味着,英语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交流能力上,而要从单纯的工具性向文化载体延伸,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力”和“国际传播力”。我们要培养杭外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能力,让他们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第二个维度,是立足学校办学来看外语。外语作为杭外的一个学科特色,我们通过小班化教学,以及开设德、日、法、西等多语种课程,来实现差异化发展。一方面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强调外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比如,通过让学生接触多元文化,提升他们的国际传播力,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视野。另一方面,整合学校国际化使学科特色走向办学特色。杭外有20余名外教,在校园里就有多元文化体验,学校与国外16所学校建立了姊妹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和更丰富的国际教育资源,将外语教育、人才培养与学校的国际化战略深度融合。

第三个维度,是立足育人目标来看外语特色。外语学科同样能够为国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杭外93级的校友张京,她在特定场景下,能够精准把握情绪、情感,洞察主题,这种智慧型即时翻译,是机器无法替代的。像这样的顶级外事人才,正是杭外要努力培养的。杭外要培养同学们听、说、读、写、看、译、辩、演等外语能力,让学生熟练掌握外文检索的技能。

问:能不能根据上面三个维度,讲一讲学生的成长故事?

王华琪:前年我到北京大学访问的时候,看望了在北大的杭外校友,其中一个校友叫俞欣怡的,她现在去剑桥大学读研。她当时是从杭外保送到北大外语学院缅甸语专业。在北大就读期间,她获评了“十佳歌手”,参加了戏剧表演。当被问及缅甸语专业的前景时,她眼中闪烁着光芒。她说,她希望成为一名教师。学习缅甸语不仅能展现她的才华,更重要的是,她深刻理解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涵,用语言搭建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这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小语种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连接世界的纽带。一个孩子通过学习一个语种,可能就代表了国家去直面一个世界,语言背后是经济、贸易、政治等多个领域的深度交融。

这个案例就很好地体现了我们刚才所说的三个维度,从外语本身来看,她掌握了缅甸语这门语言工具;从学校办学来看,她通过杭外的文化浸润实现了个人全面发展,并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活动;从育人目标来看,她具备了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问:您如何看待外国语学校特色办学的内涵?

王华琪:外国语学校特色办学需避免“唯特色论”。特色具有独特性、恒定性、优质性,并获得很高的社会认同度。同时,外国语特色办学需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杭外要培养复合型人才,需在坚守外语特色的同时,强化科学教育,彰显科技高中的特色,形成“一体两翼”(外语+科学)的办学格局,“外语”是守正,“科学”是创新。

特色不等于特点,特色是风景,特点是盆景。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学校招几个特长生、拉起一支足球队,能说自己是足球特色学校吗?这最多只能算是一个特点,特点是很容易被复制的,而特色是很难被拷贝的,它是在学校指学校根据自身的独特条件和优势,制定和实施特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形成的系统观念和文化模型。一个学校如果没有办学特色,即便一些指标(比如升学指标)很好,但办学品质未必高。所以,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必须基于学校的本质特点、办学初心、师生特点以及当下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等多个维度,来定位学校的办学特色,并努力把特色做强,让盆景变成风景,这才能真正体现出一个校长的领导力。当然,学校的风景也不宜太多,眼花缭乱了,也就成了没有风景了。所以,办学不能没特色也不能为特色而特色,需要把握好度,一所优秀学校一定是特色发展的学校,而且其特色办学是得到师生和社会的认同的。

问:在办学过程中,杭外是如何平衡特色办学与现实需求所面临的挑战的?

王华琪:从学校管理层面来看,必须要理性地评估杭外的特色办学。前面提到特色办学要做到守正创新。当下,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非常迫切,所以杭外在新时期不断强化科学教育,做强科技中学的办学特色,就是与国家人才战略相结合的体现。杭外本身就有非常好的科学教育基础,如何把这张金名片擦亮,就显得尤为重要。

从另一个维度来看,外国语学校不能是单一的外国语特色,像杭外这样的学校,要培养复合型人才,就不能只局限于外国语这个圈子,而要用服务国家人才战略的思维来指引学校的发展。

杭外要增强科学教育,做强科技高中这一特色。这就是为什么2022年4月26号杭外要布局科技创新学院、奥林匹克学院的根本原因,这是杭外进行特色化转型的重要举措,并不是要丢掉外国语特色,而是在凸显外国语特色的基础上,同时做好科学教育这一大特色,让杭外这所学校像长了两个翅膀,飞得更高,实现办学特色的结构性重塑。

问:您刚才谈到了杭外结构性重塑,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哪些挑战,能否具体说一说?

王华琪:结构性重塑意味着学校要从原来单一的外国语特色,转变为具有外国语和科学中学双重特质的立体结构。这个转变过程充满了挑战。

比如说,当下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科技创新成为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孩子们的科技创新教育需要有一个大的科学教育观来支撑。学校要从传统的单一特色向更加立体的结构转变,这需要我们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师资培养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另外,社会上有时候会对杭外存在一些误解,认为它是一个具有语言特色的文科性质学校,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80%的学生在高中选课中选择了理化组合。当然,我们也在努力做一些平衡,希望在文理融通发展,这样才符合人的成长规律。

问:在课程设计方面,杭外有什么思考?

王华琪:杭外是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第48组组长单位。那就拿科学教育的课程来举例吧。

首先要做好国家课程,这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课程。从培养人才的角度来看,国家课程必须要强化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我们现在科学教育重讲实验轻做实验,杭外的国家课程实验要让学生从教室走向实验室,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校内走向校外。

其次,做好跨学科课程,这是面向大群体的,要改变教与学的方式,进行STEM学习,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在更高阶的层面,我们开设了科创课程,这是面向小群体的。我们通过科创项目化的方式来推动对学生的科技创新志趣的培养。这些课程结构的设计,为学校的科学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外语学科方面,课程设计更加丰富,除了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外,还有英语戏剧课等综合性的社会实践课程还有模拟联合国、英语辩论等指向学生英语项目化学习的课程。同时,学校更加强调活动即课程,杭外给学生大量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学校有体育节、艺术节、文化节、科技节、戏剧节、志愿服务等等,这些活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学中做,让孩子们的能力得到系统的锻炼。

问:您对杭外未来办学有什么期待?

王华琪:杭外将致力于成为浙江基础教育的窗口。我们要把党建做强做实做新,来为整个学校发展把舵领航。

在学校的外延发展方面,物理空间的拓展也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我们与余杭区合作创办杭外余杭新校区。我们期待新校区能够尽快建设并投入使用,以满足社会对高品质教育的需求。

当然,杭外更注重内涵的发展。我们希望学校的办学更加多元化。现在社会内卷化现象比较严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办学单一化。杭外历来希望实现办学多元化,办学多元化包括课程的多元化、文化的多元化以及升学的多样化。我们希望构建更加多元的文化结构和教育结构。

比如多元的升学结构,目前,我们有保送、高考、出国几个升学通道,我们希望这几个通道能够实现平衡发展,在保送通道来看,虽然保送政策做了一些调整,但顶级大学都设计了小语种加王牌专业的双学位培养模式,杭外学生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他们有能力完成这样的学习任务,取得双学位。从高考通道来看,我们保持很高的质量,比如去年参加高考的117名学生中,4人被港大、港科大录取,22人被上海交大、复旦、浙大录取,“双一流”高校录取率达53%,这个指标在杭州市处于前列。在出国升学通道上,我们整合剑桥高中资源,一起研讨如何给学生做升学规划,提供更专业的指导。我们希望让孩子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赛道,而不是在单一赛道上被裹挟着前进。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改变,让孩子们能够更好地发现自己、找到自己的方向。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的责任就是助推孩子们到达他们理想的彼岸,这是我们做教育的初心和使命。